晏大人可是说笑?我李清现下乃是叫你严加管束来着遭太湖,只要事做的密些,倒还罢了,如今叫**练厢军,此事如何瞒得住人?要是传入京城,岂不惹人非议?晏大人,需莫忘了李清因何事而遣送回籍的。”李清轻笑道。
这也不算是推搪了,到太湖去和好汉们做游戏,本就是先和小白将军说好的事情,只不过因为晏殊走马上任,顺水做份人情罢了,也是因为晏殊的缘故,他李清才偷偷的领兵出征,其实有他没他都一样,那是早说好的事情,还真是偷偷的来着,出征送行没他份,庆功宴也没他份。
可晏殊叫他代为操练厢军就不一样了,第一时间长,这么长的时间不可能别人不知道,第二既是操练,就得令行禁止了,也就是说厢军得听他的才行,这就不是儿戏了,以前还是太子金口玉言,京里的权贵才没出横生掣肘,现在晏殊都还算个被贬的官呢,他做得了这个主?就是曹利用叫真了,晏殊怕也是背不起罪名,莫说李清现在的身份还暧昧着呢,就光一个不是军身,这就违反了大宋的律令。
哪能把大宋的jūn_duì交给一个外人管理呢?
当然李清其实并不在乎自己会背上什么罪名,要真怕他那时也不会上太湖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啊,难道大太阳底下站一天,真那么好玩?咱太湖兄弟以后是要去做海盗的,李清这几天还正想着怎么让他们进入角色呢。江宁府地厢军?小白将军的那些手下?不干!
当初那么兴致勃勃,是因为不想让京城的权贵看轻了延州死战的弟兄,也是为了争口气,其实骑捷军那帮兵痞,一开始还看不惯呢,不是李清不想为咱大宋朝增光添彩,要不因为想揍趴下龙卫军,训练出来干啥呢?让京城的禁军去边塞作战。李清可没把握说服得了谁。就是经常和太子抱抱都不行。强兵以守京师,这可是祖制。
现在训练江宁的厢军能有啥目的?好叫他们以后扒人裙子更麻利些?
晏殊好象一点没担心叫李清训练厢军能惹人家非议一样,并且李清的回绝似乎也没出他地意料,他知道李清是在推脱,明明和那些莽夫好得穿一条裤衩了,避啥嫌呢?
这就是晏殊很有些不理解地地方了,怎么说他李清也该属于文人圈地人。乍总跟武夫一个德性呢?要说是热血青年都还罢了,虽然他李清年纪也不算小了,可好歹总是个富贵人吧,人家高小公爷都是大将军了,威风气派,李三郎倒好,啥小毛头都可以称兄道弟,居然饭桌上还要抢菜。搞得咱堂堂一个大学士知府。都不好经常来蹭饭。
不过这还正让晏殊觉得现下的事情倒好办了,当初太子让李清在水云庄训练龙翔军,好处是可以成为太子亲军。他晏殊可没这个权利,就是让小白手下的弟兄全转成禁军他说了也不算,报捷的奏章还没批下来呢;另外他也不能给李清什么名义,否则拿啥叫江宁的厢军服他?
太湖上的经过,曹孔目是原原本本的告诉了他,那老家伙叙说地时候还有些热血沸腾的样子,叫晏殊很是奇怪,不就是个假打么,至于激动成这样?厢军出征太湖有蹊跷,晏殊心里早就有了成数,否则他也不会这么放心,只是没想到原来能假成这个样子,敢情早就商量好了,不过这个晏殊可不计较,怎么说太湖水寇也是没有了不是?
当然,晏大人在京中可是看过龙翔军收拾龙卫军的,曹孔目还不知道他当初在宏毅寺的威风,连上青楼打架都能闹个全城轰动,这太湖上不过算是打群架,这个李三郎可算是内行,晏殊不觉得稀奇,而且他也没兴趣。
不过现在晏殊想叫李清训练一下江宁的厢军,不是因为现在官儿不能听歌舞,因此无聊的想看打群架,更不是晏殊期望手下能有一支铁军,要不是新官上任也想立个威,太湖上有多少好汉他都不介意,只要别上江宁来闹事就成。
他的目的,很简单也很复杂。
旧皇升天新皇登基,虽说现在京城里还在大丧之期,可旧皇升天咱要哀思,新皇登基可是要贺贺,他晏殊不屑弄什么祥瑞地,这样地旧皇历过去十几年还少了?不弄点新意出来,怎么说明他晏殊是“神童”呢?
一举扫平太湖群寇,算是献上第一份贺礼,这第二份就要费思量了,献上一大堆绫罗绸缎?咱江宁还就盛产这个,俗不?弄些玉器珍玩更是没谱了,咱大宋的皇宫里啥好宝贝没有!再说这东西费钱,他晏殊怕还没这份家底。
另外,晏殊还有别的目地。
其实晏殊并不是没有理想抱负的,晏殊可是圣人门徒,
徒为官就有个可爱的特性,总喜欢办学德教四方,他为官一任最好的面子工程,历史上的晏殊就是这时候出京做了南京留守,可不是江宁,是河南商丘,那里有宋朝四大者鸿儒过来讲学,短短几年,书院名声大躁,各地学子纷纷慕名上门求学,一时俨然成了大宋第一书院,而这段地方施政治理经历,也成了晏殊日后入阁为相的垫脚石。
李清一家伙蹿到大宋,别的什么“蝴蝶效应”还看不出来,咱晏大人却是吃了挂落,本应该去做南京留守的,却阴差阳错到江宁做起知府来了,幸好晏殊自己并不清楚,否则还会来和李清好好说话?早扑上去一把掐死这个龌龊人了!
德化可是需要时间的,咱江宁人也不是个个“朝闻道。夕死可矣。”而且江宁又没有个现成地应天书院,但晏殊仍想崇教化,兴办学堂,初衷不改,可等德化的成绩出来,却赶不上给新皇登基贺喜了。
而且行德化是需要钱的,既然历史的变化没有让晏殊做成南京留守,不过他自己并不知道自己与应天书院擦肩而过。因此他想在江宁也办一个书院。以他的才智以及号召力。这书院还非办红火不可,日后咱大宋就是五大书院齐名,他晏殊可要留芳百世了。
办书院就得要钱,咱大宋可不兴教育产业化,读圣人文章的,哪能和阿堵物去计较?何况晏殊还想着让天下学子慕名而来,穷文富武啊。为啥把读书人叫穷酸呢?没什么高学费不说,碰到个有才的,你还得倒贴。
晏殊肯定不是啥包拯似得人物,人家在京城也是日日笙歌来着,可晏殊也不是贪官,不是不爱钱,而是读书人的酸气加傲气,让他不屑去搜刮地皮。到时候书院办得再好。人家说是民间血汗筑成,这想要名声岂不白忙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