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里,归无咎眼中显出一股难明的笑意,续道:“这人一身道人打扮,三四十岁的模样,身着一件墨色道袍。他长相其实英俊的很,更重要的是气质韵味极为特殊,明明是他出现在我居住的偏殿中,可是我却觉得颠倒了过来,整个殿宇、一切物事,包括我自己,都是他这一道身影的附庸。其人身体本也是再平凡不过的实体,但又如清溪流泉般了无行迹,仿佛历劫根尘,触处圆融。”
“好像瞬间就让人产生一种觉悟,这人虽然没有如道书中所说的驾雾骑鹤、头顶庆云等种种异象,看起来只是再平凡不过的普通人,但其实是一位高明到我无法想象的修道者。”
文晋元眉头微微一挑,似乎对归无咎如此肆无忌惮的描述这道人的形象有些意外。如果不知其人身份时还好说,现在入门日久,必能隐隐约约猜到他的身份。
归无咎似乎明白文晋元心中所想,平静道:我辈修真之士,心中唯有大道而已,前贤上真,也不过是领先一步。越衡一门的传统,对于前辈高人,也都是执礼如一罢了,却不必如凡夫俗子,顶礼膜拜,生出种种迷信。”
文晋元点头同意。
归无咎续道:“那道人见我处于惊疑之中,也不说话,举起右手食指,轻轻点在我的额头上。刹时间脑海中便多出许多讯息。”
修道人的资质不仅仅是灵根品级而已,而是分为三种,缺一不可,号称为三元嘉会,又称为三相之资。
道基,道念,道缘。
道基,便是灵根品级。灵根品级高低每差一等,气走周天的度便要相差数倍。道念,指的是对大道至理的理解能力,悟性慧心。这二者相对容易理解。
至于道缘,修士在修道的过程中要面临种种歧途诡道,哪怕修炼直指大道的最上乘功法也不能避免。其中所有修士面临的共性问题,被总结为九大劫七十二小难,共八十一种,合称九九玄关。但是除了这些共性的问题之外,还有许多个性的问题,任是名师良友也是束手无策。
面临这样的关口,修士往往需要在数条无法验证的道路中凭借直觉随机作出选择。若侥幸作出最佳选择,那算是运道甚好;作出错误选择,轻则元气大损,重则断了道途,甚至有性命之忧。
而道缘愈佳,自身的直觉也就越准确。
然而自上古时代以来,极漫长的岁月里,修士资质的考验便只存在道基---也就是灵根的概念,而没有道念、道缘的概念。
直至今日,除了那些极少数大能之士和根底深厚的修士,多数人依然不知道道念、道缘之奥妙。这是因为,身具灵根的修士,便宛如天地锻造的一只炉鼎,无论炉鼎本身优劣如何,三相之资便像是这炉鼎的三只脚,纵然有小小误差,也不会差距过大。
一般而言,若是一名修士灵根资质是四品,那么他的道念、道缘高不过三品,低不过五品,总之上下差距不会过一品去。
于是大家认为,灵根优异的修士,自然悟性卓,福缘深厚,将之看做理所当然的事情。
直到一些近古巨派的大能,在数十万年前,通过一些极为偶然的例子,看出玄妙。有一些本被寄予厚望的天纵之才,灵根上佳,悟性卓,却偏偏运气极差,遇到一些小关口便损伤气脉,走火入魔;有一些灵根平庸的异才,偏偏见识卓,对道法的理解甚至胜过越自己一个大境界的修士。虽然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何至于万分之一,但终于被窥破奥秘,号称“人身如鼎,三相如足”。这种及其罕见的情况,被称之为“玉鼎失足”。
玉鼎,形容本为良才美质;失足,指的是三相中有两相卓异常,但有一项却极其拙劣,甚至近乎于无。
文晋元听到这里略一沉思,已然明悟:“原来归师兄是玉鼎失足之象。”
归无咎续道:“据这道人传来的意念,我的道念、道缘俱为一品,竟然是衡越宗立派三十六万年来的第三人。相应的,灵根品质只有八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