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审核者真的看不懂。
如果用复杂的文体来写作,再掉书袋式的引用一些典故,那就跟用摩尔电码没什么区别了。
这小报里抹黑讽刺的内容,必然会被那些在扬州谋求生计的识字人看出来,再暗中传播扩散。
舆论一旦扩大,他们新闻部的人就要想着法子澄清谣言,甚至是处理许多意料之外的事端。
倒算个好办法。
赵构不知道的是,相比于其他的官员和子民,他已经在局势之中被拉开越来越大的信息差。
作为帝王,他深居宫中,极少出访探看。
明面上,他手握整个南方的疆土,所有的消息由四面八方而来,最终汇集到他的手中。
可实际上,宋国的官员犹如脱缰的野马,在不受控制的接受越来越多的信息。
赵构因为身份的特殊,不可能到处走访探看,臣子们为了自保也不可能什么都跟他说。
但自从商部官员集中进入扬州学习之后,临宋的人员交流越来越频繁,双方在海关的设置和签证的审批上也越来越成熟
已经有超过五万宋民在临国有完整的身份登记和签证记录,而他们带走的书籍、商品,甚至是观赏过的舞台剧、话剧,都数量惊人。
话剧内容……自然是文化部心编排过的。
临国从一开始就接受了自己要成为一个移民国家的命运,不仅接金国的难民,宋国的投奔者,连胡人和南方少数民族也吸纳了不少。
伴随着大量的临国报纸、杂志被流通出去,整个淮南渐渐开始兴起‘再复唐风’的现象。
说不清楚到底是临国思想的启蒙,还是大规模工业化带来的经济发展,有大量的士子和商人以‘仿赏旧唐’的名义创造大量的诗歌和话本,进一步的带动了整个南宋地区的文化运动。
北方战事一路高歌猛进,南方更是经济昌盛文化繁荣。
但是……这繁荣之中,总透着些文艺复兴的端倪。
他们开始歌颂人性,公开表示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从前士子们仿怨妇少女写花间词,如今却一个个开始重拾盛唐之风,开始创作更为恢弘大气的作品。
因为前线战事激烈,因为南方实仓禀足吃喝的人家越来越多,人们开始宣扬重视生命,重视自己的诉求。
紧接着官府下了死命令,严禁公开谈论临国的文章和诗歌,严禁仿效临国的话剧再行排练,可文化的传播犹如燎原之火,在短短半年里直接从淮南扩展到了福建、广西、四川、湖广等地。
越来越多的人为了生活的富足前往以常州为中心的三企十业工业带,而兴旧唐之风的文化运动也以无法压制的态势开始往外蔓延。
堵不如疏,官方发行了《绍兴日报》,开始刊登更为温和而符合儒学思想的作品,每日刊印出来便被一抢而空。
皇帝本人并不能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他早就被众人抬到了如神祗一般的位置里,自满为真龙天子,根本不屑于去了解临国传出来的邪门歪道。
可官员们都在秘密的传阅着自临国而来的各种小说、杂志,仿佛共同保守着什么秘密。
而少数耿直的高臣直接把那些禁书捧到赵构的面前,涕泪纵横的痛斥这里头的邪说有多大逆不道,得了同意再出去焚毁缴这些禁书。
这样过激的行为,只进一步的让思想的传递和交流更加隐秘,却并没有真正的把这个势头给堵住。
云祈把这场旧唐之风的复兴看在眼里,一直笑而不语。
她给赵构的……并不是什么好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