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当地的农民也都纷纷来批发些盐和日用杂品下乡去卖或换货,学着做转运生意,渐渐地也都富裕起来。
原来这里的几家收购行店的人们看热了眼,见林家的生意做得活络,生意兴隆,也都用林家的同等价格到远处收购大批货物运回交给林家。
林家先祖和刘掌柜商议就给他们提价收存,他们也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货源越多,光靠骡子驮运不适应了,林家先祖就和刘掌柜商议利用九江有利条件采取水运,买木料请梢工连成木筏,用牛皮装粮货通过九江运往南阳郡等地销售。
几个月后,又派人到九江上游等地,买了几只运货大船,生意越做越红火。
因此,林家先祖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红红火火的生意又吸引来了外地购货的骡马驮队,林家先祖又把各种中等货都便宜供给他们,让他们再来时带进行店需要的商品货物,如此又为行店增加了运力,加快了资金周转速度。
店内长期掌握着大量存货,九江上游的人们收些大批货物,用木筏或木船运来后交了货,把木筏也卖给林家。再批发些食盐和各种杂货,装船逆水运回销给农民。
就这样,这个集镇的生意做大了,来往的人多了,各种生意都好做,有货不愁销,人人有利可图,大家也都渐渐地富裕起来,许多人家扒掉草房盖瓦房,真正形成了一个商品的大集镇。
林家先祖经商有计划,有预见性。
他随时了解农业生产和粮食价格的变动情况。
他认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
贸易的物质以将来迫切需要者为最有利可图,夏天要预测皮毛商品,冬天要预测葛麻商品,手中还要经常掌握着实物的积蓄,手内不要多存钱,要加快资金周转,这样才能获取更多的利润。
他经常给伙伴们讲这些道理,要求大家薄利多销,大家都乐意听从,并跟着他学做生意。
林家先祖在卢邑经营了几年收购转运生意,为山区农民闯出了一条致富路,给商户传播了经营之法,又积累了几十万家财。
他们把绝大部分资财都分给好友和乡邻,又散发钱给穷苦人,人们感谢不尽。
林家先祖带着夫人和小儿子离开时,这个小镇的人们不约而同来为他一家送行。
有的送鸡鸭,有的送鸡蛋,有的送腊肉,有的送核桃,还有的拉着羊。
因为林家先祖帮助小镇众人发财致富,过上好光景,于是小镇上的人,都称呼林家现在为“林善公”!
并且很快,“林善公”的名号不知不觉传到了九江郡的众人耳中。
就此,林家声名大噪!
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林家一代代的传承与发展,林家逐渐成为了九江郡赫赫有名的巨贾之家。
按理来说,商贾之家难以持久,一个兴盛家族总有衰落的时候。
正所谓“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五服”!
可林家却是一个非常奇怪的家族,那就是每一代林家的家主继承人,都非比寻常,拥有常人难以企及的智慧与商业头脑。
就拿最近的来说,王珊儿的相公——林放,也就是现在林家的家主继承人。
他就是天资聪颖之人,
记得是在林放八岁的时候,他的一个远方亲戚来九江郡拜访林家之时,带来了十几车安州的特产丝鞋,分送给外甥、侄儿们。
当时林家的孩子们都在争抢着去拿,唯独林放不去抢拿。
等过了一会儿,众多礼物只剩下一车丝鞋,都是大号的,也就是诸位外甥、侄儿们挑剩下的。
这个林家的远方亲戚就很奇怪地问林放:“你为什么要人家挑拣剩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