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历史上西军作战做了一些变动,王俊历史上主要负责切断长安和凤翔之间金军的联系,占据陕州的本是吴琦部
第236章终章燕云(66)
宋军与鹊眼郎君一战很快在灵宝县北爆发。
大约五千经补充后的金人生力军再次从潼关出发,扫荡陕州,被引进了王俊和李兴预设的战场。正如李兴所预料的,金兵很快崩溃,宋军追奔逐北,将部分金军拥入黄河,部分金军主动放下武器就地投诚,只有极少数的金军逃过这一劫逃窜回潼关。
宋军则继续挥师西进,过潼关占领了华州大半。
王俊亲眼目睹了这痛快淋漓的一仗,内心无比震撼。他和金军屡次交手,知道金军素质其实并未退化。反而是自己的西军老了,再不复昔年之锐气。这样的苍老并非是年龄上的衰老,而是这些曾经在和尚原、仙人关血战的士卒,已经不想再拼上自己的性命,跟金人决胜于疆场。这几年,吴宣抚(吴)没少跟朝廷要钱、要粮,动辄还要排队杀几个漕官(后勤)的脑袋,就是为了填饱西军越来越大的胃口。然而物质的丰富并没有相应地刺激西军为国征战的信念,几年偃旗息鼓不动兵戈,西军除了倚靠人力优势之外,作战技能已经无法和金人相匹敌。当然,战报还是很好看的,毕竟打仗全靠一支笔,闭着眼睛胡编也不会有人弹劾。
然而王俊心中还是有挥之不去的凄凉。他一直希望,能够有一个小辈站出来,继承西军辉煌煊赫的声名。毕竟,岳家已经有了岳云这样天下无敌的勇将,而张家的子盖也小有名气。可惜,吴的长子吴拱不足以担负家族的重任,而吴自己的名气尚且比不过杨政。及至吴送吴拱出蜀,王俊其实已经不把这个贤侄当做是吴家人了。贤侄被排挤出局,再也不可能继承吴家的辉煌。
但现在,王俊看到了战力的碾压。不是人数多少的问题,即使西军再多一万人,也不可能获得这样摧枯拉朽一般的胜利。这帮金军中的二流货色,在同样是鄂司jūn_duì二流货色的吴拱、张子盖面前简直不堪一击。鄂司步兵队列整齐,行动间纪律森严,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长,枪大刀的威力。也只有这样的jūn_duì才敢结阵以长,枪大斧砍杀金军的战马。何况,王俊清楚,这帮人三年之前还是农夫,只会挥着锄头种地的农夫。他们不要说列阵了,连排个队都拖拖拉拉不成体统。吴教训了半年,才勉强成型的队伍,唯一的好处就是纯良。
短短三年,脱胎换骨的变化!
王俊能够看出,他贤侄这队伍里面混着两百多个老兵。这些老兵武艺娴熟,至少也是旗头之责。这老兵带新兵的法子,他也没少用,但是达不到这样的效果。更奇的是张子盖的队伍,那帮花腿军他是不会认错的。虽然敛了许多,战场上依旧是大少的脾气。恶少兵肯听命,是一件稀奇事。
“诸家兄弟,各位太尉,还有俺的贤侄呀,拿下了潼关,又占了华州,你们忒厉害啦。俺得亲自犒劳各位弟兄,聊表心意。”
拳头就是硬道理,王俊说话客气了许多,尤其对高调回归的吴拱,简直是前倨而后恭。
“打下潼关王伯父已经犒赏了许多财物了。占据华州不过是举手之劳,再领犒赏,自家们心中有愧。何况俺们占了华州,就好打长安了。二叔(吴)已经进发到周至、醴泉(礼泉)一线,俺们还是约期夹攻为上,省得撒离喝知道了,紧急增援。”
吴拱站的高,话说得也漂亮。
王俊:“贤侄,你是大将之才呀。对,你说得都对。伯父是怕你手下的兄弟们不满意不是。”
吴拱:“我的同袍都与我是同样的想法。”
王俊大笑:“那伯父就随便找个人问问了。”
王俊本来是激将,没想到毫不犹豫地点头同意。一场别开生面的战后视军就此开始。
王俊看着这些川陕子弟兵。子弟兵们在鄂州待遇不错,似乎比三年之前长得高了胖了。他心眼动得快,专找矮小看着懦弱的,随意问道:“娃呀,恁当兵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