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由于硝化棉的威力比黑火药大,且具有一定使用优势,同时读者们的心里往往是脆弱的,看到硝化棉的出现就开始倒胃口,然后弃坑,因此作者们往往避之不及,而许多作者往往并不清楚硝化棉背后的逻辑和体系,因此也不回去写,只觉得硝化棉是什么高大上的技术产品,其实硝化棉比黑火药更简单。)
而且,任何技术的出现和扩散,都将导致战争、政治、生活、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巨大改变。
例如本书中黑巾叛军“电石”的出现,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已经改变了攻城战和守城战的规则。
而电石的生产原理前面说过,最早发现是偶然通过干馏,使用石灰和炭得到电石,后来因为电力技术的普及,开始使用电加热,得以实现电石的工业化规模生产。但是从原理上而言,电石在古代,哪怕是石器时代,都存在偶然被发现的可能,因为其反应原理和所需的原料都太简单。
而本书当中设计的发现环节,来自于窑厂,因为窑厂存在大量使用石灰作为耐热涂层,与木炭烧窑的共同要素,而在其他领域很难同时出现,因此具备了偶然性。但关键仍在于,能否被发现和利用,这个偶然性很重要。
所以,一旦原理、原料简单的偶然性技术产品被迅速扩散,一定会改变历史、战争、政治、经济、生产生活的心态。
电石最大的危害是遇水燃烧,而古代灭火的主要方式是泼水,而攻城的最大原则,是破门,其次是登墙,但攻破城门却能带来更快破城的速度,同时攻打城门的难度却在攻打城墙之上,这也是为什么古代都有“先登校尉”而没有“破门校尉”一说,因为登上城墙破城的概率,比攻破城门高,危险系数相对低。
而电石的出现,却瞬间改变了战争的规则,一旦电石被堆积到城门下,对守城方而言无疑是灾难性的,因为只要用水泼,电石就会自燃,而且一旦烧起来,即便不再用水泼,依靠电石自身的炭成分,能维持持续的燃烧。
如此一来,对于守城方而言,无疑是灾难性的。但同时,也很考验主人公的认知利用,作者的写作能力,如何才能化险为夷,解决电石的威胁,同时读者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能否承受电石出现带来的改变。
最后,任何超前偶然简单技术的出现,若要大规模应用,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其一是人才基础规模,其二是生产体系化。
简而言之,再以硝化棉为例,理论上硝化棉的发现,应该比火药更早,但是工业级的浓硝酸却不能规模化工业生产,因为工业级硝酸在十八世纪之前,还无法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缺乏人才、教育、体系、科学认知和超前理念的十世纪,就更不可能。
而稀硝酸与棉花的反应并不那么敏感,因此使用稀硝酸制作硝化棉,代价大,效率低,产量低。
其次,棉花传入中国和欧洲的时间都很晚,因此欧洲、中国发现硝化棉的概率理论上比阿拉伯人低,同时使用麻丝也可以制作硝化棉,如此中国人理论上发现硝化棉的时间比欧洲高,因为欧洲早期既没有引入棉花,也不适合种植麻类。当然,这是建立在同等技术水平之上的假设。
其三,棉、麻在古代都属于高附加值经济作物,需要消耗大量人力、农田,也制约了硝化棉的生产。
因此即便出现硝化棉,在缺乏人才、设备、农业改良和工业化规模生产技术之前,不可能大规模应用使用,小范围使用是可能的,电石等等简单的超前技术亦如此。
当大量简单而偶然的超前技术出现,尤其是军事领域的技术变革,一定会的改变战争的形态。
如书中灌钢法的出现,越过了百炼钢、炒钢,因为技术可以实现,问题是能否被认知到,有无理念。同时钢制锁子甲出现在青铜时代,等同于无敌战神的存在,改变了战争的进程可形态,但同时内奸的存在,也意味着技术此后的扩散,同时锁子甲也非万能法宝,也有其弊端和致命弱点。
如果锁子甲出现在石器时代,小作以为多半没戏,因为石器时代都用石头和棍棒之类的钝器,所甲子最怕就是钝器。所以超前技术,未必就一定合适,得看针对特性。
因此,超前技术的出现,改变主人公己方的同时,也可能改变整个历史形态,同时早期科学技术的偶然性,也能改变历史的形态和事态发展,关键取决于写穿越文的作者,能否以合理的逻辑和文章组织力,合理安排架构。
往往为了单纯的搞出某个技术,而用文字堆积,大开外挂金手指,或者东一榔头西一棒,搞出了这个搞出了那个。
此外,对手戏份中的偶然技术,站在主人公的立场上,通过主人公超前的认知、理念、科学思维和知识体系,可以反推对手的技术形态、技术来源,技术储备。
如文中此前出现黑巾军用硝酸溶解银子,既然黑巾军已经偶然间发现了硝酸,那会否日后偶然间再发现硝化棉,用以投入战争对付主人公,这些都是主人公需要思考和提防的问题和变数。
但回到此前说的三点,工业级硝酸和农业生产,以及偶然性发现缺一不可,需要人才、设备的积累,主人公百里燕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认知和知识储备,进行反推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