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采薇实在是忍无可忍,质疑道:“嗯,今年小叔和大郎哥考科举,你们要围着他俩转,没空做那些活计。那去年呢?前年呢?他俩没考科举吧,你们不也三天两头的偷奸耍滑,把本该自己做的活计推给咱们二房?还有啊,他俩半个月前就从府城回来了,这人都回来了,自然没什么要你们准备的了。可你们呢?半个月过去了,是洗过一次衣裳,还是做过一顿饭,又或者是打过一桶水、种过一棵菜?没有,没有,统统都没有!”
沈采莹心理素质过硬,面对质疑,她依然镇定自若:“二娘姐,读书人的事情,不是你想象中那么简单。就算不是去考科举,为了让小叔和大郎哥安心读书,平日里也有很多事情要打点的,因此而疏忽了家里的活计,也是在所难的。”
哇,原来可以把所有的事情都推到读书上面去的?
小严氏听到这儿,受到启发,理直气壮道:“咱们沈家四房人,其他三房都有读书人,就你们二房一个读书的都没有,个个都是睁眼瞎!读书人的事情,你们二房懂啥?屁都不懂,就给我老老实实干活吧!”
小严氏平日里咋咋呼呼的,换作以往,二房又是说她阳奉阴违,又是说她忤逆不孝,她肯定早就炸毛了。
可刚刚她却一反常态,缩在一旁,一声不吭。
原因无他,整个沈家,小严氏是当之无愧的偷懒第一人,她认第二,没人敢认第一。
现如今,二房正在清算谁干了活、谁没干活,小严氏担心自己贸然开口,会引起二房的注意,然后引火烧身。
毕竟,在干活方面,她的小辫子太多了,一抓一个准。
但是现在,她不担心了,因为她发现了读书这个挡箭牌。
要知道,她的三个儿子都是读过书的,虽说现在都辍学了,但勉勉强强,也能算是读书人。
作为读书人的老娘,她认为,自己有不干活的特权!
就在小严氏洋洋得意、自诩高人一等的时候,一直沉默不言的沈正榕忽然转头看向沈寿海,一脸天真的问:“爷,咱们沈家四房人,其他三房都有读书人,就咱们二房一个读书的都没有——这是为什么呢?”
沈寿海一怔。
沈正榕不点破,沈寿海还没觉得这有什么不对,一经点破,他才后知后觉的意识到,唯独二房没人读书,这好像……有些不大正常。
眼见沈寿海答不上来,善解人意的沈正榕代为回答:“哦,我想起来了,是因为家里的银钱不凑手!读书要钱的,要好多好多钱。小叔,大郎哥,二郎哥,三郎哥,他们四个要读书的时候,家里勉强拿得出钱,轮到了我,家里就说什么都拿不出钱了。过了一年,五郎到了开蒙的年纪,家里又能勉强拿出钱了。”说到这儿,他顿了顿,然后清晰的、一字一顿道,“真、不、凑、巧。”
沈寿海心里顿时咯噔一下。
真的是不凑巧吗?还是说……有人暗地使坏,故意不让四郎读书?
沈寿海再次将怀疑的目光投向严氏。
出于对严氏的信任,早在很多年前,沈寿海就将家里的银钱交给严氏掌管。
家里的银钱是不是不凑手,没有人比严氏更清楚。
别的孩子读书都有钱,一到四郎读书,家里的银钱就不凑手,未太凑巧了些。
严氏之所以能在沈家这么硬气,最大的原因就是她掌管着家里的银钱。
要是沈寿海对她产生怀疑,进而回她管钱的权利,那她的地位可就保不住了。
不行,绝对不行!
事关地位,严氏也不假装贤良了,开始为自己辩解:“老头子,你忘了?四郎要开蒙的那一年,是咱们家最艰难的一年!那一年,老四和大郎读书有成,镇上的先生说自己本事有限,再让两个孩子跟着他读书,只会耽误了两个孩子,让咱们想办法把两个孩子送去县城的学堂读书。
“县城的学堂,那敢情好!可问题是,县城的学堂束脩贵呀,一个人一年一吊钱,老四和大郎两个人,一年就要两吊钱!咱家不过是寻常的庄户人家,哪里负担得起这么高昂的束脩?为了不耽误两个孩子的前程,为了沈家的将来,咱只好让元娘和四娘去大户人家当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