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国入侵如何抵御这种大事不是在大朝会上能够商讨的,散朝后,刘娥把赵受益打发去写作业,领着寇准和几个文武重臣去了御书房。
赵受益写着作业,把刘恩打发去听墙角。
一个时辰后,刘恩回来了。
寇准和刘娥达成一致,由寇准兼任枢密使,带兵十万,至河间府迎敌。
第10章民心所向,众望所归
宋朝官制中,枢密使是掌握最高军事权力的官员,但大多由文人担任,以防止武将专权。
赵受益不是很认同这种做法,外行指挥内行在哪里都是最容易出事故的配置,更何况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
再加上宋朝为了压制从五代十国流传下来的尚武风气,刻意贬低武人的价值,导致宋代的读书人既不习武炼体,也不钻研兵书,对领兵打仗不通,更不屑于通。
然而真正到了战场上,掌握最高决策权的竟然还是这帮文人,这也就不能怪宋朝外战无能了。
让一群读着圣贤书长大的文人统领千军万马,还指望着能驱逐鞑虏,保家卫国,这怎么可能呢。
也就是到了南宋的时候,因为被金朝打傻了,统治阶级才稍稍放宽了对武人的限制。
但岳飞该杀还是杀,所以整个宋朝的尿性是从头到尾一以贯之的。
宁可被外敌摁在黄河里打,也不愿意给武将一点点自主性。
宁予友邦,不与家奴,就是这么有原则,略略略。
寇准平生以“出将入相”自诩,认为自己是文武全才,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但放眼整个大宋,像这样的人才太少了,一只手可能不够数,两只手肯定数得完。
指望着这种社会风气下能够多出几个善于统兵的文人,那不现实,还不如指望契丹幡然悔悟,愿归王化来的实在。
想要彻底改变宋朝积弱的形势,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赵受益只能先治标后治本,把今年契丹入寇这个坎先跨过去再说。
也不知道寇准领着十万禁军走到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