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力情到小山村、大亢村等地调研结束后,跟琴父、琴音握别。戴着那顶草帽,独自一人,一边想着建设渡槽的事,一边走路,想着,走着,不知不觉便回到县城。
县里本来是有一部小汽车的,但动用小汽车会引人关注,兴师动众,也会产生费用。辛力情便想了办法,独自一个人“微服私访”前来调研,不但可以节省费用,而且还能听到最底层的真实想法和意见。
辛力情的这次调研,琴音、老农,还有琴父,深深地刻在了他的心里。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三人不就是自己的老师么?辛力情觉得自己的苦心得到了很好的回报。
辛力情回到县城,将了解的情况和自己的打算,通过电话向地高官石文渊作了汇报。
辛力情简单地介绍了县内几个公社农田灌溉水源不足的历史:“这些地方虽然地处几座大山之间,大约有面积达上百平方公里的盆地,有发源或流经周围的大小十几条河流,但由于自然水源分布不均,解放前水利设施少而简陋,历史上便是个典型的苦旱地区,旱涝灾害频繁。”
“解放后不是在当地修建了一些水利工程么?”石文渊问道。
“解放后,当地大办水利,先后建成了一批引水工程,也修筑了一批山塘水库,但随着农业的发展,这些小型的引水工程和水库已经不能满足当地的灌溉需要了。要从根本上解决当地的干旱问题,必须修建一座满足农业灌溉的水利设施。”辛力情说。
“经过认真的调研和考证,我认为再建水库的可能性,以及发挥的作用、效果都是极其有限的。我打算像红旗渠那样,建设一条十多公里的渡槽,引水上山。”辛力情补充说。
“引水上山?”石文渊怔了怔,又从电话那头,用坚定的语气说道:“只要是为人民服务的、可行的事情,你就坚定地去做吧。”
停顿了一下,石文渊补充说,“至于费用,目前……”
还没等石文渊说完,辛力情抢话说道:“目前谁都没有什么钱,我们自己想办法。”
石文渊听了辛力情的调研汇报后,批示地委各部门都要密切支持和配合临江县的水利和渡槽建设,从人力、物力上尽量满足要求。然后苦笑着自言自语道,老弟呀,能帮的忙,我可帮了,接下来可就看你的了。
辛力情则立即召集相关部门负责人开会,并立即与相关公社会合,力争尽快制定方案。在集雨面积和当地年降雨量都不足,远远无法达到蓄水要求,更无法满足灌溉需要的情况下,建设一条大型渡槽,把大江的江水引上山来。这是一个大胆的构想,需要集思广益收集意见。
几天后,相关部门都完成了会合并作了调查研究。辛力情让秘书通知大家集中开会。很快,在辛力情的办公室,各单位负责人都到齐了,大家围在一个大茶盘子前,认真听取各单位、各公社汇报。
还是一些老生常谈的话,干旱是实情,但真正要建设渡槽,大家心里都没底。
辛力情听了大家的发言后,坚定地说出了自己的打算:“把当地之前原有的几个小水库扩建为一个中型水库,然后建设一条长约十八公里的渡槽,将大江滔滔不绝的江水引到干旱的高亢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