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司采用八小时工作制,下午如不下班可以算加班到晚上八九点,当然各生产线也会根据生产任务情况,调整或轮班实施。我所在的开发部和公司其它职能部门一样,基本严格遵守着八小时工作,和外加两小时加班制度。周六和周日如果要加班算执行加班政策,从作息制度和执行看,该公司工作时间相当的规范。工作之余除了电视娱乐、文体自发活动外,刚入职的我还了解到每年公司都有各种形式的组织活动,公司后勤部的员工关系组来组织和安排,比如每年一次的各部门的足球、篮球联赛、员工卡拉ok初复赛和决赛等。公司每年还会有一次利用周末组织全员去周围的郊外旅游,至于各部门自己组织活动也屡见。这些都是我后来在融入公司后才逐渐体会到,总体的感觉这里业余生活还是丰富和多彩的,这在附近的企业里算是很不错的了,公司是香港主板的上市企业。
第二天.部门经理ys来东莞这边上班,也见到了我。一位矮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脸上有很多小点, ys是他的香港英文名字,中文名字和我同姓叫薛以舜。见我,还问了一些模具方面的基本知识,随后我被安排在机械二组,组长正好是前一天接待我的王君。从那天起,我的工作除了经理和kam良安排外,大部分是由王君安排。后来,随着工作进入角色,逐渐了解到公司东莞的机械组分别由香港两位高级工程师主管,第一组最初三位员工归香港称作阿kan领导,第二组也就是王君负责的组归kam 良管理,他们两个顶头上司是ys经理,香港r&d里的其他机械工程师也都做项目,项目执行过程沿袭着香港一个工程师领着大陆一位工程师的模式,很多时候香港工程师处于领导和绝对的强势状态,大陆的工程师说难听点,都在为香港工程师打工,这点大家都在私底下议论,其实这也是那个时期真实写照。很多设计的前期和模板制作都是以香港同事为主,他们的英文、电脑知识和立体制图等综合实力最初的那些年,是比大陆的水准高,这是当时也认可的事实。往往等开发和样品做成功,要转在生产线上试产、小批量产或大批生产的时候,要涉及到生产线和组装工艺等琐碎而又繁杂步骤,就必然过渡到了以内地工程师为主的阶段。
最初在公司的一年中,每个工程师所负责的项目,按照结构会分成两若干部分,在r&d部门内部,有电子组、实验组、软件组和机械组。在机械组内,如落实到具体的产品,比如电话机的主机和听筒,这在机械组里除了彼此配合外,机械组还要和r&d内部电子组、软件组共同合作,有些难点解决是介于之间的地带,如静电克服,除了电子组电子手段外,机械组也要配合做出某些密封的补救,某些时候还要部分牺牲外观和功能的需求。在大家合作项目中,项目的project leader(项目经理)往往都是由电子组来担当,机械组主要是配合电子内部装饰和外部功能,实现开展工作。一个项目从设计的最初,到生产线大批量生产,最初进公司的那些年,大约需要六个月的开发周期和时间段。在机械组里承担项目的工程师,更多的是围绕将产品的所有零件、供应商、数量材质等信息,开始就做成详尽的分类,知道分解和落实到每个零件。每项细分零件的计划和供货状态及改进建议,乃至产品改后的验收标准等,都要做的很详细,总项目都是由各组长把握,总的进度也会由他和电子组的总project leader(项目经理)共同协调和安排。
经过三个月向组内同事及王君的学习,再加之项目内问题处理和锤炼,我也开始慢慢进入工作状态,工作开始一点点,从被领着逐渐过渡到独立处理。在这阶段工作过程中,我与采购部、品质部、生产线上技术人员等各单位的负责人,也逐渐熟悉了起来。
时间飞逝,很快我在这里工作三个月过去了,由于王君的帮忙和自己努力,转正后单位经理为我做了适当的工资加薪处理,也基本稳定住了在r&d的角色。我第一个被人领着到独立处理后期的工作的项目,是一款vt9117的无绳电话产品,其中首次充电片结构是我独立想出来的结构,它突破了传统公司电池充电片的结构,为此还得到经理表扬和首肯,ys对这次创新思维很是得意,逐渐的他对我的看法明显区别于同级别的其他同事,当然我也平时很注意和他的沟通与和谐关系。在机械组内部,也有微妙的关系气氛,我的第二机械组在经理眼里是比较被器重的,第一组基本都是在忙老款产品的改型或产能扩大,这点后来才知道r&d内部是心照不宣,就连电子和软件组同事都能看的出,当然,也从反面印证了王君的地位,他尽管和第一机械组级别同等,但又特别受香港同事和领导的关怀,当然部门王经理也能很接受这个现实,所以王君机械组强势,也招来第一组背后的议论,这点我也私底下有所耳闻,这种气氛为后面的故事埋下了伏笔,这是后话。
我在伟易达工作到当年六月底,公司r&d开发部办公地点,由第一栋搬到了第三栋二层,开发部与公司工程部实现了真正的办公物理隔断,搬家持续了三天,最后r&d办公环境扩大了近乎五倍。机械组占据进门的左侧、电子组在右侧,部门经理的三间屋子,在大门端头所在隔断位置的前列,办公门的尽头最里面屋子是试验间、测试间和测声房。王君组所带机械组的我们在过道的左侧,共有五个位子,第二组字在过道右侧也是同样的位子,第一和第二座位的区域是一个开发部打印公共区域,分别放置着一个a0滚筒打印机和激光打印机供整个开发部使用。三名r&d办事员在王伟经理门口第一、二排座位上,其他电子组成员,都按照小组分区域座次排列在机械组的西侧。随着办公环境的扩大,部门内开始了第一波社会招聘,一连几个星期,机械组和电子组周末都会同人力资源部去广州招聘新员工,几周后开始多了许多陌生的脸孔,整个部门在一个多月里扩员近三分之一,刚搬进来时候空荡荡的位子,也逐渐被填了起来。机械组中我所在第一组不算我,加入了毕业近两年内的大学生两名,一位湖南籍一位江西籍,他们个子都不高但人很精神,加上原来的三位老员工和我,第一机械组满员座位共六人。第二组也招进了一名新员工,陕西籍算我的老乡,年龄比我大八岁研究生毕业,加上原来的两位老员工算是三人,所以到了当年的九月份,整个机械组总共有内地职员九人,算上电子组、软件组、实验组及办事员,整个开发部共计三十多人。
说到我的新李老乡,他身高一米八九左右,在原国有企业是个副处长,做了多年的领导,处事和说话很风趣性格随和,很快赢得了部门和周围同事的认可,男男女女都喜欢和他开玩笑。他晚于我来两个月多,我当初之所以清楚的记得这件事情,是因为在他进公司之前,我们公司对之前职员开工资是一半港币一半人民币,当他到公司的时候,公司规定对之后招聘的员工全改成发放人民币计薪,他心中引起了很大的不快,因为按照当时黑市上港币兑换人民币,是一比一点零六左右,最高时可以兑换到一点一二左右,所以说数字他实际每月拿到手的比同级大约少百分之六左右。更让他郁闷的是,每次发工资都会在公司食堂出现两条领工资的队伍,我们是港币他们是人民币,所以每到此时,总不免心里耿耿于怀很久,当然也有嘻嘻的成分在里面,算是并无恶意当时奚落和半开玩笑的理由。这种发薪制度到一年半后,就统一换算到了人民币,取消了存在港币发薪的历史,都到了统一计薪单位上了,从此他心里再也没了不舒服的感觉。在鼎盛时期,单就开发部内部的陕西籍老乡也有五六名,公司平时的管理也不是非常苛刻,上班期间,总可以找到以工作名义在一起交流和开玩笑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