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多数人一出生时都是表现积极的,从睁开眼睛开始,我们就喜欢到处爬。当发育到可以行走之后,我们就喜欢上了走动。我们自出生之日起就怀揣着一颗探究世界的心,我们在婴幼儿时期还没有对学习形成特殊的概念。然而随着不断地成长,我们对学习的态度也逐渐发生了转变。对于许多人来说,这种转变的产生与“习得性无助”有着很大的关系。
最初是在对狗所进行研究中,心理学家发现了我们所说的“习得性无助”——个体在经历了某种学习之后,在行动上表现出来的消极的特殊的状态。尽管整个的研究过程略显残忍,但这一发现却是堪称伟大的。
心理学家将狗关于一个制造精良的铁质笼子之中,在笼子外面的正上方是一个响铃,可以发出嗡嗡的声音。起初,每当心理学家摇响响铃之后,都会将铁笼通电,狗因为受到电的刺激而上串下跳,但这种抵抗并不会起到任何成果,因为笼子的门被关得死死的。
如此反复多次之后,狗便停止了挣扎和抵抗。只要响铃想起,通上电,它就会趴在那里忍受电刺激,似乎已经对此无动于衷。
最后一次实验中,心理学家仍然在摇响响铃之后,将铁笼通电。不过与之前不同的是,这一次,铁笼的门是打开着的。可是令研究人员意想不到的是,这只狗仍然趴在那里一动不动,它未能通过开着的门走出铁笼。
这种“习得性无助”在人类中是否存在呢?毕竟狗是相对人来讲更低等的动物。心理学家对当时的大学生进行了相似的实验,不过这一次电击由噪音所替代。
心理学家将志愿参与实验的大学生分为了两组,并让他们听同一种噪音。对于第一组大学生来讲,无论他们做怎样的努力,这种噪声都是无法停止的。第二组大学生则显得幸运了许多,他们可以通过努力使得噪音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