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之前,清朝每年进口的福寿膏,已经达到四十万箱。
历史书上的资料,让人感觉清朝鞑子统治集团似乎对福寿膏深恶痛绝,毕竟是打趴下后,被硬塞进来的东西,显得很是屈辱。
但实际上,从咸丰开始,清末的鞑子皇帝不知道进口福寿膏,进口得有多嗨。
始作俑者,源于咸丰。
签了《南京条约》后,咸丰眼看制止不了福寿膏贸易,就开始对其征收“洋药税”。
除了每百斤福寿膏,海关收三十两白银外,进入国内各地后,还要征收数量不等的“关卡厘金”。
到后来1885年时,为了方便管理,清廷规定每百斤进口福寿膏,共要缴纳关税和厘金共计一百五十两白银。
之前的咸丰皇帝,穷得厉害,太平天国起义后,南方赋税断绝,清朝庭收入锐减一半以上,军支却剧烈猛增,连续亏空之下,满清财政,已经面临崩溃。
而且,两次鸦片战争,军费每次基本都是四千万两,赔款分别是一千九百六十万两、一千六百万两,压力山大。
这个时候,鞑子皇帝咸丰通过开放福寿膏禁令,进口福寿膏,征收关税、厘金,就为清廷开辟了财源,甚至发了财。
到1908年,也就是光绪、慈禧身死的那一年,清廷单只靠福寿膏税收,就达到了三千三百万两,总税收达到了两亿九千万白银。
鞑子割地赔款,不在乎条约赔的那点小钱,不是没道理的。
借着福寿膏带来的巨大关税,清廷一下子有了钱,很快就把太平天国解决。
英国人揍了大清两次,逼着大清进口福寿膏。
没想到咸丰反手一记自残,就让自己的朝庭,更加稳固,历史有时诡异得就没法讲。
而且,鞑子皇帝咸丰还有更厉害的一招:种洋药!自产福寿膏!
进口,毕竟是买,大头让英国人占去了。
自己种,才赚得多啊!
至于福寿膏对国、对民的伤害?
那有什么关系,反正我爱新觉罗江山稳固了,大清一统万年,谁管你们这些家奴遭难、民族沉沦?
………………………………
进口的叫“洋药”,本土种植的叫“土药”。
从咸丰的1850年,开始,西南云贵等地,已经乡村嵩落皆遍种之土药。
到了1894年,满清的八亿亩地上,土药已经种了一千三百万亩,占比高达15。各省生产福寿膏的手工作坊估计有数十万家。
从南到北,举国上下,已经遍地土药。
这就是大清朝!
打败仗、平乱、签条约赔款。
动不动就是上千万两、上亿两,量中华之物力,结列国之欢心,怎么结?
拿什么结?
向老百姓加收重税?
这是肯定的,一直都在加税。
但苛捐杂税已经够多了,老百姓已经活不下去,一个个早就被压榨到了极点,又能榨出几滴油来?
但清廷鞑子统治者,靠着福寿膏,硬是维持住了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