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休息了几天,假期彻底结束了,李白只能去翰林院应卯了。
同僚见面,都恭贺他升迁之喜,俱叹他是翰林院有史以来,唯一一个,仅仅入职半年就得以升迁的官员。
李白也只能谦虚的同他们客套,翰林院的事务少而单一,他虽然升任修撰,但是做的还是与以前雷同的工作,坐的还是以前的公事房,只是做事的时候,权限稍微放大了一点。
于是,他又像回到了从前一样,过上了应卯、放衙、回家,三点一线的生活。
在这样恬淡而规律的生活中,不知不觉间,就迎来了天顺二年的春节。
大明的年节,官员的休沐期很长,有近一个月,各衙门一般都会在祭灶前,收起印信关衙放假。
翰林院也不例外,李白其实从腊月中旬,就因为不用去应卯了,而呆在家中了。
至于今年春节在哪里过的问题,李白也只能询问母亲,看她的意愿如何,母亲却笑着温和的道:“如今我儿长大成人了,母亲一切都听你安排,别忘了你才是这翰林府的老爷!”
于是,李白决定,大冷天的就不来回折腾了,今年春节就在京城过了。
腊月二十三,下人们忙忙碌碌的扫屋、除尘、贴窗户纸。
腊月二十四祭灶神,福婶张罗着蒸了一大锅糯米饭,备好香、烛、瓜果、点心,对着请回来的一张灶王爷,毕恭毕敬叩拜祷告。
腊月二十五,就开始预备各色年货,一直延续到岁尾。
从腊月二十九开始,各家都蒸包子、馒头、花馍馍,煮制腊肉,以备春节期间一二十日之需,街巷里随处都是佳肴的香味,于是年的味道飘散开来,渐渐的越来越浓。
大年三十日,人们开始互相拜祝,称为“辞旧岁”,并在大门上贴桃符贴门神,室内悬挂福神、鬼判、钟馗等画,既起到了辟邪的作用,看上去又很是喜庆。
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的那首《元日》,正是此时最真实的写照。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正月初一,他还睡的正香呢,就听街巷里,放纸炮的声音接踵响起,吵的他和嫣然再也无心睡眠,索性早早爬起来,准备去给母亲拜新年。
走到院中,就见福叔将一截木杠,在地上连续抛掷,撞的地面发出‘’咚咚咚‘’的声音。
他甚是不解,便问何故?福叔笑着解释,这也是大年初一的习俗,称为“跌干金”,象征一年大吉大利,鸿运当头。
他一下子记起来了,过年不是应该发红包的吗?不知道当下有没有这个习俗,他也不管了,又回房拿了银钱,让管家给丫鬟佣人们去分发。
给母亲请过了安,也就到了吃早饭的时间,厨下准备的是饺子和椒柏酒,饺子李白不陌生,可是这椒柏酒就没见过了,闻着有一股松柏树枝的气味,不知道这是不是诗词中所说的屠苏酒,也可能是南北风俗不同吧!
吃饺子时,小雯和母亲竟然都吃到了饺子里包的铜钱,众人都笑着道贺,说是今年她们一定吉星高照、鸿运连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