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间进入10月份后,严绍就一直都让卡特琳娜的特事科关注着武昌那边的动向,哪怕只是风吹草动也要用无线电汇报回来。中文</p>
对此伊莱诺和卡特琳娜心里都有些不明白,为什么严绍就这么关心武昌那边的问题,不过现在她们有另一个问题要烦恼,所以到也没有多过问,只是让手底下的人按照严绍的命令去做。</p>
然后…</p>
武昌起义爆发了…</p>
“不过事情有些奇怪啊,电报上明明说没有发生爆炸,官府那边是怎么知道的…”将电报放到桌上,严绍的脸上明显露出奇怪的神情。</p>
在他的记忆里,武昌起义之所以会提前一天发动,完全是因为孙武在配制炸药的时候不小心发生了爆炸,结果把俄国人引来造成的。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孙武根本不会受伤进医院,武昌起义也不会提前一天发生,黎元洪更不会被推举到都督的职位上。</p>
而现在武昌那边并没有发生爆炸,事情就显得有些莫名其妙了…</p>
这时严绍并不知道会发生这一切,完全是因为俄国巡捕房的一条狗,事实上对武昌起义会提前爆发的原因,特事科那边也是知之不详,他所知道的消息就是武昌起义已经成功,湖北军政府已经成立,而新任的湖北督军便是黎元洪…</p>
并不清楚严绍心里所想的,卡特琳娜见他有些奇怪便在一旁问道。“需要我让在武昌的人调查一下吗?”</p>
严绍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反问道。“现在在武昌有多少人?”</p>
“有十三个,因为你的意思,所以湖北是特事科除安徽外人最多的一个省份…”</p>
“十三个吗…”仔细的想了想,严绍开口道。“让那边调两个人出来。我对这里面的前因后果还真有那么一点兴趣…”</p>
“好的!”点点头,就在卡特琳娜准备把这件事吩咐下去的时候,陆瑛突然出现在了门外。</p>
见到陆瑛,卡特琳娜的脸色微微变了一下,不过无论是严绍还是陆瑛都没有注意到这点。见陆瑛过来了。严绍的脸上明显露出一丝喜色。“有什么事吗?”</p>
当着卡特琳娜的面和严绍交谈,不知道为什么陆瑛始终觉得有些心虚,但她还是开口道。“李经理和黄经理他们还有付队长现在都在外面,似乎是有什么急事要见您…”</p>
“李良他们?”在得到确切的回答后,严绍多少也猜到他们会来。</p>
起身从座位上站起来后,严绍在卡特琳娜和陆瑛的帮助下整理了衣服。然后朝着会客厅的方向走去,只留下陆瑛和卡特琳娜两个人呆在房间里。</p>
独自面对卡特琳娜,陆瑛就像是柔弱的小白兔一般。</p>
与此同时卡特琳娜在看着陆瑛的时候,眼神中却明显充满了复杂的神色。</p>
当初她们会同意严绍收留陆瑛,完全是因为陆瑛可怜的身世,后来更是把她当成妹妹一样看待。但是现在…</p>
说实在的,卡特琳娜真的不知道该用什么表情来面对她…</p>
——————————————————</p>
并不清楚房间里发生的一切,得知李良他们一起来了后,严绍连忙朝会客厅走去。在会客厅里,包括李良李达黄浩付修明和秦祯在内的十多个人已经等了有一段时间,一些人面前的茶杯更是至少换了两次水。</p>
见到严绍来了,这些人也连忙从自己的位置上站了起来。</p>
“老板…”</p>
“坐吧…”虚按了两下。严绍开口道。“你们来是为了…”</p>
虽然心里已经猜到他们的目的了,但很多时候说废话起事也是一种艺术,所以严绍也只好用废话来开头。</p>
听到严绍问话,李良他们彼此互相对看了一眼后,最后由李良站出来开口问道。“老板,现在武昌那边已经发动起义,不知道我们什么时候也?”</p>
“是啊,准备了这么多年,不就是为了这一刻吗…”</p>
微微苦笑一下,严绍就猜到他们是为了这个来的。</p>
过去在革新会内一直都有那么一种情绪。那就是现在既然我们的力量已经这么大了,那为什么不干脆直接革命呢?</p>
而对那些能够了解到一些特事科获得的情报的成员来说,他们奇怪的只是为什么非要把首义的头衔让给别人,而不是留给自己?单论实力的话,革新会的实力可要比共进会和文学社加起来还要强出不止十倍。</p>
自然。严绍也曾和他们说过自己的理由,比如说怕枪打出头鸟,还有就是万一把城市给打烂了,将会全盘打乱自己的计划云云。</p>
但是实际上,严绍还有一个理由,一个不能说的理由…</p>
那就是,首义的这个名号真的有用吗?</p>
首义三武…</p>
清末时期评人,很喜欢三这个数字。例如满族有‘旗人三才子’,北洋军有‘北洋三杰’,士官生有‘士官三杰’,革命党当然也不能缺席,武昌起义之后,三位起义的领导人物被称为‘首义三武’。</p>
会被这么称呼,是因为孙武蒋翊武张振武三人名字中均有一个‘武’字,且年龄地位大致相当(分别为32岁27岁28岁,均在军务部工作),故人称‘首义三武’。</p>
本剧有关资料记载,辛亥革命前夕湖北地区的两大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虽然政治目标一致但一直存在着门户之见。随着起义条件的成熟,两团体联合提上议事日程。但围绕着重组,共进会负责人孙武和文学社社长蒋翊武之间出现了‘二武’争雄的局面。</p>
文学社这一边说:“我们文学社声势既大,人数又多,在新军里发展了这么多年,当然应该是我们这边的人当首领,我们推荐蒋翊武为领袖!”</p>
共进会那边就说:”我们共进会。是同盟会嫡系,孙文直接领导,而且我们这边资金充足,日后革命活动,都是我们这边提供经费。当然应该由我们共进会的人作首领,由孙武做领袖!”</p>
就是一个谁领头的问题,彼此双方争论了半年多的时间,最后才商定由蒋翊武(公开身份是新军第二十一混成协四十一标三营左队正目)为湖北革命军总指挥,孙武为参谋长,共进会骨干张振武为政务总管。不料起义前夕。孙武因试制炸弹负伤住院,蒋翊武也因事泄出逃,仅张振武参与领导了武昌首义。</p>
辛亥革命成功后,这首义三武自然是风云人物。</p>
但是等到成立临时政府的时候,除了黎元洪当选为并无实权的副总统外,九个总长中无一个武昌首义参加者。九个次长中虽有五个湖北人,但都没有参加武昌起义,这里面的情况恐怕就很令人耐人寻味了,而事实上当初孙武曾寻求过陆军次长的职位,但是没有成功,后来因为‘倒孙’运动隐退…</p>
换句话说,在武昌起义中这帮革命党人虽然得到了个首义的名头。但却并没有得到任何的好处…</p>
当然,首义三武尤其是孙武会连一个职位也没捞到,恐怕和他们与黄兴之间的矛盾也有一定关系。</p>
武昌起义爆发后,黄兴本人在10月28日抵达汉口,任中华民政府战时总司令,指挥革命军和北洋军作战。结果因为实力的关系先丢汉口再丢汉阳,眼见最后剩下的武昌也是身陷险境岌岌可危,黄兴便提议放弃武昌,转攻南京,这个提议自然是不可能会得到武昌革命党的认同。结果不但遭到了反驳,张振武更一手拔出腰间手枪,拍桌子大叫。“武昌乃全国首义之地,弃之不顾,大寒各省人心。谁敢再说放弃武昌,即为汉奸,杀无赦!”</p>
谭人凤评价黄兴待人接物“有一种休休之容,蔼蔼之色,能令人一见倾心”,认为这是他“生平最长之处”,“而其最短之处,则颇刚愎自是,不听人言,好恭维……无怪乎誉满天下而事业终不能成也,惜哉!”</p>
这段话说明了黄兴的性格,黄兴这个人很不错,也很有大局观,唯独有些刚愎自用且好面子,在他刚到汉口的时候,孙武就曾让他小心提防冯国璋,结果他没有听,在武昌的时候孙武和张振武他们更是大大的落了他的面子,也为武昌和南京不合埋下了伏笔,会有这个结果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