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湖湘大地,正是莺飞草长的季节。桃李争春,花红柳绿。田野间,湖边上,路两边,到处长满了花花草草,万紫千红,绿茵如盖。各种植物,好像谁都不甘于落后似的,争相呼吸那多情的春风,送给她们那新鲜的气息。争先恐后,谁都怕错过了这孕育生命的大好时机。是啊,当她们经厉了秋季西风的摧残,感受了寒冬冰雪的残酷,当温暖的春风吹来时,她们怎不欢呼雀跃,来尽情享受这美好的春天呢。
杨子良迎着初升的红日,迈着矫健的步伐,向他新的单位临江中学匆匆赶去。
临江中学位于湘江西岸。东临湘水,西有丘陵,北面荷叶湖,南向临江镇。这是所县立中学,因所处临江镇内,故归县教育局和镇双重领导。该校有悠久的历史了。她的前身是临江书院。听说在过去的好几位山长都是民国时期当地有名的大儒。曾经也培养出一些颇有名气的人物。解放前从这里走出去的文有专员,县长,武有师长,团长级别的人物。解放后还培养出北大、清华的高材生。可以说是人才辈出。故人们都说这里风水好,地脉旺。
杨子良的祖父和父亲都曾经在这所学校任过教。他的父亲还担任过该校的校长。当然那是解放前的是了。杨子良也是从这里走出去的、省立师范毕业的大学生。
他的家庭出身,在当地还是相当有名望的。他祖上曾做过清朝的四品道台,在洪杨的太平军起义时被农民军给杀害了,为清朝皇帝尽了忠。临终留下遗嘱:凡余子孙从余后不得为官。当以耕读持家为本。此后,他的祖父辈们便谨遵遗训,世代耕读为本。到了他祖父杨凤梧时,本想继承祖训,但由于他学识渊博,为人本分,虽颇有资产,但广结善缘,爱扶危济困,友善邻里,深得乡民的爱戴。二十多岁时,被当时临江书院的山长,几次三番,苦口婆心相邀,去当了一名先生。出于对杨凤梧人品和学识的敬佩,老山长在他告老归田时,便极力推荐他继位,接任了山长之职。后来当地的乡绅和当时国民政府的县长,一再保荐,又当上了临江镇的镇长。不过那时将要改朝换代了。没两年,中华民国政府便被新政府取代了。这是后话。
杨子良就是出身在这样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便受到家庭的良好教育和熏陶。刻苦攻读,勤劳务实,继承和保持了祖上的良好家风。从小就深受邻里乡亲的青睐和好评。
他出身在六十年代,当他进入中学阶段时,正好赶上了文革结束,他地主家庭的帽子也被摘掉了。终于和他的同龄人平等了。所以他才能顺利地读完中学,直至考上大学。去年毕业时,他被当地临江镇的党委书记姚子健,从县人事局把他要来,当了镇党委的秘书。并说他是临江的才子,肥水不流外人田,家乡的人才要为家乡的建设出力,将来好造福乡梓,还说要好好培养他入党,将来好挑重担。
当时的他正是踌躇满志,回到家乡真有一股荣归故里的感觉。他好想打显身手,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家乡干一番事业,为乡亲们谋些福祉,以不负自己的满腹才华。正当他刚刚熟悉了自己的工作环境,得心应手的开展工作的时候,前天,镇党委分管文教的副书记刘秋生,找他去谈话:根据形势的需要,以及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重视,强调要加强和充实教育队伍。要调一批评学兼优,本科毕业的大学生,充实到教育队伍中去。百年人,教育为先。根据临江中学李一鸣校长的一再要求,镇党委经过讨论,决定调你去临江中学。姚书记说:为了党的教育事业,只好忍痛割爱。刘副书记又对他说了一番勉励的话,还意味深长的对他说:小伙子去吧,当一个孩子王未尝不好。
当时的情景不容他多想。向他这样一个刚从学校出来的学生,又无家庭背景,在现实的环境中,对自己工作没有多余的选择。他这次彻底的感到自己的无赖和渺小。好在他对当一名老师,去教书育人,既继承了祖父辈的衣钵,又正好是自己的专业和所长,尽管事情来的突然,但当他听完刘副书记的知识后,也没有什么失落和反感。他对刘副书记说,服从领导安排,力争当一名好老师,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临江中学对杨子良来说,当然不会陌生。他在这里读完了初中和高中,也是从这里步入到大学的校园;也是在这里使他完成了从少年到青年的过度;同样也是在这里,他曾经收获过太多的赞扬和荣誉。因为他一直是年纪的第一名。老师们的嘉许和同学们的赞扬,是他更加发奋的动力。在高考成绩下来,得知自己考了全县第一名的时候,他本可以获得上重点大学的机会,但他却选择了省会的师范大学,当时既有当一名老师的夙愿,但更多的原因是,这所有名的学府,曾经走出了一位改变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