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皇太极认为这么做不太靠谱,毕竟现在的明军可不是当年的明军了,现如今的明军,实际上应该是于家军才对,于家军的战力绝对不是当年萨尔浒之战时候的明军堪比的。
所以这么集中兵力先吃一路的打法,能否奏效,是个很值得怀疑的事情,更悲催的是现如今蒙古八旗已经土崩瓦解,绝大部分已经倒戈相向,趁着这个机会,蒙古诸部也纷纷开始出兵,对他们后金方面发动了袭扰,牵制了辽西一带大量的清军。
更让皇太极感到忧心忡忡的还有一件事,那就是今年由于各种原因,后金完全断绝了进口粮食的渠道,而且本身关外这一年农业情况也不乐观,入夏之后天气干旱,许多农田根本无水可用,导致粮食减产,现如今天气已经转冷,于孝天又在这个时候选择出关对后金发动战争。
在于家军取得了初步的胜利之后,他们开始分头派出大批骑兵,对后金很多地方深入破坏,放火烧毁了很多已经马上要收割的农作物,这么一来,就算是后金军接下来获得了战争的胜利,入冬之后也会面临着严重的饥荒情况,这个冬天铁定会有大批人饿死。
连续两年的饥饿行动,已经扼杀了建奴扩兵的可能性,他们因为兵力缺乏,无力发动对关内的侵袭,不得{ 不将更多的人力投入到农业生产之中,这也导致了他们兵力在这两年来始终不能提升。
再加之皇太极为了对抗明军未来对后金发动的战争,倾尽整个后金之力,打造各种火器,占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更使得他们的经济情况雪上加霜,完全陷入到了举步维艰的程度。
现在他们虽说定计集结重兵,先吃掉于家军一路兵马,但是就算是他们把所有能动的兵力都调集起来,也只有区区三万余人,再也不复当年的那种强悍了。
即便如此,皇太极也深知此战干系着整个后金生死存亡的大计,不打迟早被人逼到盛京的大门外,他们照样也撑不下去,盛京之中的储粮已经见底,未来马上就要霜降,气温将会急剧降低,到时候他们的日子将会非常非常难过。
他们唯一的机会,就是现在趁着天气还未彻底冷下来,彻底击败“入侵”的明军,那么靠着缴获的粮食,他们估计还能撑过这一冬,否则的话恐怕入冬之后饥荒,就能把他们彻底击倒。
于是皇太极最终还是下定了决心,集结一切可战之兵,前往海州和于家军正面进行一场决战,胜之他们则可以获得一个苟延残喘的机会,败之那么也就宣告着他们建立不久的大清国,随之便会彻底消亡。
这一次皇太极也下了最大的狠心,把这次会战指挥权交给了他的年轻的兄弟多铎,任命其为奉命大将军,以七哥阿巴泰为副,统兵近四万余人,尽起后金可用的所有精锐,并且随军还征调了大批包衣助战,对外号称大军十万,前往海州阻挡于孝天亲领的这路明军,与之在海州决一死战。
九月初七,于孝天督师包括于家军和祖大寿麾下等关宁军一共四万多精锐,兵抵大辽河西岸的西宁堡,轻松拿下了西宁堡,然后开始渡河,朝着海州方向挺进。
与此同时在多铎、阿巴泰率领下的建奴大军,也抵达海州,得知明军已经夺占西宁堡,要渡过大辽河进逼海州(后世海城一带),于是立即加速行军,赶往双台子河东岸一带布防,准备御明军于双台子河。
这一次皇太极可以说把压箱底的货都拿了出来,从库中取出六万八千两银子,发放给军中兵将犒赏兵将,并且把能调集的近年来铸造出的红衣大炮都拨给了多铎,还筹措到了数万斤的火药,以及三千余杆新打造的鸟铳供其使用。
另外还调集了骑兵近万人,战马一万五千余匹,驮马以骡子两千余匹,用来拖运那些沉重的红衣大炮。
总之皇太极把能拿出来的东西,都拿了出来,与此同时诏令建奴各地的留守之人,全力以赴的开始抢收粮食,供应大军食用,另作越冬储备。
九月初十,明军在于孝天督师之下,抵达了双台子河一带,开始搭便桥渡河,多铎立即派骑兵对先头渡河的明军发动了猛击。
第一批渡河的是被于孝天拿来当炮灰的关宁军,结果渡河的关宁军遭到建奴骑兵的迎头痛击,溃不成军退回了对岸。
于孝天亲领主力赶来之后,用火炮压制住了对岸的建奴骑兵,随后派工兵在下游和上游两地同时搭建便桥,开始强渡双台子河。
最终一批于家军在上游牛压驿一带,隐蔽行动,终于搭建起了一条便桥,两个营的于家军步兵和一个连炮兵连夜渡河成功,偷袭牛压驿,夺取了牛压驿,这才在双台子河东岸抢占了一个桥头堡,并且建立起了一个相对稳固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