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许原城外,走上四五十里路,便有一片山岭,山岭乃是那大云山的余脉,唤作“突山”。这突山绵延数百里,林深林恶,兼又险陡,虫蟊野兽,山精狐鬼,时常害人,非当地樵夫猎户,常人不敢出入。
但人却不知,在那林子深处,却其实有一片好山水。
原来那沱江从突山流过来,切开一条山脉,浩荡东流去。那山岩被切断,两岸皆是陡峭山岩,飞流激湍,云松突兀,间或猿猴白鹤啼鸣,端的神仙景色。
这还不算,那沱江出突山的口子上,江口陡然开阔,便见一片沃野。行船到此,仿若忽然之间天地被一柄巨斧斩开来,视野陡然开阔,人见此景,往往心头如拨云见日,郁愤全销,所以此处有个名号,唤做“开云口”。
山岩之上,留下许多名人墨宝,摩崖石刻,也是一绝。
山巅之上,却矗着一座铁瓦灰墙的巍峨宫观,立在山岩之巅,隐于白云之内,便是晴日,也须看不真切。客人行船到此,听得黄钟大吕,抬眼四望,云雾飘渺,仙音虚无,只觉得人间远,天庭近。
这便是那天下有名的观。
传言当年散仙李云房在此食朝霞不老,证得长生,上华阳天去,留下此地一方胜景。后来有孟一朝,在此修建观,流传至今,历经七百多年翻修扩建,香火愈盛,成了北方道门的一处大院。
待靠得近了,便见那原本不应有路的山崖之上,也不知道被谁凿出了一条蜿蜒曲折的栈道。
栈道嵌入白岩之中,儿臂粗细的黑铁锁链为护栏,沿着石壁扭转,一直下到沱江江面上,下面用山石垒起来一个方圆一丈的码头,停着几条渡船,随波荡漾。
山风吹来,岩壁上的石洞呜呜作响,铁链晃晃悠悠,显尽了苍凉朴拙。
栈道之上,道士上上下下,码头之上,香客来来走走,倒也并不冷清。
沿那栈道往上,走上一两个时辰,拐个弯便来到一块石坪前面。抬头一座棂星门,白云仙楼,灵芝芳草,怒海扬波,鱼龙荡跃,十足的庄严雄伟。
星门上书着“胜境”四个古体大字,用笔浑厚饱满,气韵十足。石坪两边,栽着两排五六人合抱的大椿树,这椿树顶在常年不息的山风之中,竟然也长得枝繁叶茂,冠如华盖。
石坪中间,兀然矗着一座光溜溜的石碑,一人大小,无勒无刻,却不知道为甚立在中间,挡人去路。
石碑后面是一座三界门,三个门洞,大红朱漆,铜钉锃亮,十分气派。那门中道士香客进进出出,颇有几分喧嚷。
李云房食朝霞成道之事在中州流传甚广,这观托了李云房的名号,也自以静养打坐、餐霞食气为根本,辅以采药烧丹,也多有寿百余年的。更有第一代掌教孙叔道仿李云房食朝霞而寿二百年,天下有闻。
历朝帝王,不论贤愚,都有赐封观的,求的无非是一个延寿的法门。观也多有道人受诏入天城,帮天子烧制延命丹药的,倒也博了一些尘世的富贵,将一个道观打造得恢弘壮观。
只是那帮道士自己尚不能保全性命,焉能帮助天子延寿多是缘木求鱼罢了。
入了山门,便立着一个大鼎炉。青烟袅袅,被山风吹开来,香漫四处。鼎炉后面,便是主殿,因这观供的是那华阳洞主,故此主殿名为“华阳殿”。
华阳殿后,又有大小宫殿,错错落落十四五座,铁瓦灰墙,雕漆精湛,那些道士扫洒得勤,显得甚是整齐有序。每间宫殿后面,皆有院落厢房,一色整齐,供给道士起居修炼之用。
绕过了华阳殿和一众宫殿向旁边走去,乃是一片稀疏林子,所见都是两三人合抱的古松,中间白石板铺着,头上日光也照不进来,四周围蝉鸣阵阵,甚是清净。
走上一阵子,却见一堵白墙亘在中间,墙高一丈,中间一个门洞,却见抬头写着三个字“众妙门”。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门洞简简单单,名字却也大气。
走进去,只见罡风呼啸,场面一下子空旷起来,原来却是到了悬崖边上,只有七八尺的边儿,脚下一个深沟一眼望不见底,绝壁光滑如镜,唯有三两棵古松悬着,静听时,只听得哗啦啦水打礁岩之声不绝。
向前望,却见远处一片茫茫群山,落在茫茫云海之下,云海升降,变化不休,好似蒸了一锅热汤。
后面石壁上一个挖进去三尺多的岩洞,前边用木头撑起来一檐茅草,中间放着一张桌子,两张石凳,一个石灯。石壁上悬着葫芦、药锄、蓑衣斗笠等事物。
这个却正是当年李云房食气修仙之所,李云房食气成仙,留下这间石屋,一应事物,皆是当初模样。
石屋前一棵大松树下,两个蒲团上一大一小盘坐着两个道士,却正在做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