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些考据人士动向的了解,他们制作和穿着这类服装确实是带有私心的,具体是什么样的私心就只有他们本人知道了。
而国家在《意见》中有着明确的基本原则:
1、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3、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4、坚持交流互鉴、开放包容。
5、坚持统筹协调,形成合力。
同时明确指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不复古泥古,不简单否定,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不断补充、拓展、完善,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所以我们现在的国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所以某些作为封建社会的代表性服饰,是不能也不该被纳入现代汉服体系中进行宣传的!
周星教授也给汉服复兴者们一些建议,以下几点是我深表赞同的:
1、对偏激言论予以高度警惕。
2、不要执着于服装至上主义。
3、必须立足于民众的服装生活中。
早在汉服运动发起的时候,就有人想要统一汉服的款式不过失败了,所以前辈们考虑到这种情况以后还是会发生,所以才讨论和总结出关于汉服的三大特性,同时从几千年的服饰史中选择出了代表性的款式,给不同地区不同气候的人们进行选择。
三大特性是:民族性、传承性、主流性。
至于款式是怎么确定的我不知道,但是三大特点是老袍子整理总结的,也是我非常赞同且在宣传的内容。
同时,汉服是传统文化中最表象的符号之一,跟书画、舞蹈、武术、戏曲和建筑等等有着相互成就的关系,它们都是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并且汉服是复兴不是复古,汉服不是一个终点而是,复兴的方向不是历史而是未来。
汉服复兴的主题有四点:
1、重建礼仪之大、服章之美的独特的华夏人文风貌。
2、文化全球化冲击下,中国各族群对文化命脉断流危险的应对。
3、重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再造华夏中国独步世界、无与伦比的文明创造能力。
4、文明解释标准的重建。
写到这里我就想到杨树云先生在《装点红楼梦》中,在《写给年轻化妆师》中写道:我的古装影视剧的造型设计理念,经验有三:一是有考证;二是不拘于考证;三十还要考虑今天人们的审美。
这是关于考证的观点和态度,而汉服吧吧主琥璟明也曾经说过:见的文物越多,越能发现古代制衣的变化性和随意性,古代总有些东西不会按你的预想出牌。我们需要去研究多样性,但是在实际应用和落地的时候,却要进行归纳性的总结,找到一些更加简洁更有秩序的方式来处理我们的汉服。而不是见到什么文物都一个劲的往汉服这个筐子里面放。
所以汉服需要考据却不能拘于考证,尤其是在对“美”的捕捉、模仿和再创造的过程,这也是许多服装设计师和装束复原成员的心声:找回我们曾经的美!
王海涛教授在《孙颖艺术思想研究》中写道:中国古典舞的创作要遵从“历史存在”—“图像重返”—“创作演绎”三个逻辑次序,即从图像形象入手,以“物质和视觉的事实”为基础,完成艺术中的形象创作。
同时在书中提到《“美质”提取—中国古典舞对历史中优秀基因的继承》,孙颖教授对美的提取有三个前提:
1、历史是美质提取的基础。
2、时代是美质提取的通道。
3、通融是美质提取的特征。
而对于美质继承的实现路径分为两点:
1、“形”与“神”的共通。
2、“此在”和“彼在”的跨越。
同时还提到了许多艺术性上的观点,这些在服装上也是可以相通的,是对历史的提取而不是对过去的复制!
现在再回到《百年衣装》中,周星教授还提出了将汉服纳入“中式服装”中,也就是让汉服成为我国的代表服饰之一。
虽然我对此提议是非常赞同的,这是达到了与“旗袍与马褂”争天下的重要一步(我并不排斥这些服装),但是汉服到现在都还是小众的爱好,同时已经与传统文化割裂与“二次元”画上等号,所以我对于汉服进入“中式服装”体系是持悲观态度的。
毕竟复兴传统文化的路线不单单是汉服了,而其他的舞蹈和音乐等艺术形式已经超前了。
但是作为汉服复兴者中的一员,我愿意敬上一份浅薄的力量,将我们的服饰与其他艺术相结合并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