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已经和刘威汇合并且商议过后续事宜的戴友归在得知陆翊已经率军出击之后,也让刘威立即率军跟了上去。他不清楚陆翊为何让信使送信去巢县汇合但是自己却提前出击,但是还是敏锐的察觉到了其中隐藏的变故。
这样一来一前一后两路大军纷纷启程,扬州那边的毕师铎开始坐不住了,如果说宣州军他还不在乎的话,那么舒州军也就是最新的淮南军他可是有着清醒的认识,从薛洋起家开始,这支jūn_duì从小到大几乎是一路打出来的,根本不是其他州郡地方军可以比拟。但是还不等他商议出对策,宣州方向的信使几乎是一路快马奔驰闯入营中,告知宣州方向出现舒州水师船队,大队人马登岸开始朝着丹阳而去。
这个消息差点让秦彦和毕师铎跌落地面,按照两人的谋划,扬州如果一旦出现变故,那么宣州及其长江以南州郡将是他们下一步的落脚之处,这一点甚至梁缵也都没有意见。毕竟扬州城屡攻不下之后,他们三人为首的这支jūn_duì往何处去已经不得不让他们费心考虑了。而且事实上毕师铎也不想待在扬州,这地方作为淮南道的治所之地,太过于引人注目,随时会遭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的攻击,更别说高骈还没死,昔年的手段和战绩对于他们的压力实在是太大。
“大兄,必须马上南下守住宣州,否则我等根基一失,必然成为彻彻底底的丧家之犬!”秦彦的话也让梁缵点头不已,他们没有料到舒州军一出手就直指命门,断了三人的归路。
“好狠的舒州军,好狠的薛洋。”毕师铎冷静下来之后叹息一声之后道:“这是阳谋,就算宣州乃是虚招,却也打在我军的痛处。”
“为今之计如何?不管是阳谋还是阴谋,宣州断断不容有失!”秦彦焦急道:“我立刻分兵南下,截住舒州军,守住宣州。”
“只怕我等在扬州的时日已经不长了。”毕师铎点了点头之后道:“立即命令水师随行南下,一定要守住采石矶渡口,保持和宣州的通道畅通。”
毕师铎在确定好策略之后立即让秦彦趁夜出动往南而去,同时水师也开始从扬州码头往南走,准备在采石矶附近江面驻扎。如此一来在水师的协助之下至少秦彦所部能够安全渡过长江,而且宣州也有水师,只要两部合力击败舒州水师,那么失去了水师支撑的淮南军就成了无源之水,将会被逐个击破。
秦彦趁夜离开原本做的隐秘之极,但是防不住的是原本前来送信的就是十三司的暗线,所以秦彦的一举一动几乎全程在十三司的掌控之中。在第五都登岸之后,贺毅所部几乎是马不停蹄的开始朝着宣州水师驻扎之地而去,准备在步军开战的同时消灭宣州水师。而雷凌亲自率领的船队此时也已经和何胜所部汇合,然后开始朝大运河而去,浩大的船队在冬日的大江之中纵横驰骋,周边金陵等地的州郡水师全部龟缩不出,唯恐触了这支庞大的水师的霉头。
雷凌率部北上的速度尚且没有秦彦快,几乎在雷凌出发的同一时间,这支年前从宣州启程冒雪北上的jūn_duì就匆匆渡江南下,准备返老巢。而身在马鞍山的沈勇此时也带着宣州的十三司人员开始朝着丹阳而去,在途中和黄杰所部汇合,将丹阳等地的情况全部汇总上来。
不过和长江以南双方都在抢时间不同,陆翊亲自率领的第三都所部却晃晃悠悠的从和州直接往东北进入扬州地界,对于沿途所有的州府也丝毫没有攻占的兴趣,除了和州原本的人手在高济的安排下直接举手投诚,让队伍稍稍停顿,等待徐温前来接收。
而和陆翊所走的和州路径不同,刘威和戴友归走的是滁州官道进入扬州,双方一南一北目的却一样,如此一来在分兵之后,毕师铎所部正感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以至于一度开始和梁缵商议离开扬州南下抢占润州作为前进基地,将来自北方的威胁挡在长江以北。
毕师铎骑虎难下举棋不定,但是城内的高济却心思大定,城外毕师铎分兵,暂时没有攻击城垣,等于给他腾出了足够的时间清理城内的吕用之。在陆翊率军进入扬州地界的同时,陈武也开始将自己制定的方案交给了高济和高勋。
“你们舒州军不就是三万多兵马吗?怎么还能分兵多处作战?”和高济几乎猜到了陆翊大部分部署不同,高勋有些担忧道:“秦彦本部足有四万多人,此前攻城之时一直未曾出兵,本就是作为后备军使用,四万多人南下你们到底有何把握能够击溃对方?”
“具体方略我不曾知晓,我只知道,这个方略是经过我家主公点头同意的。”陈武摇了摇头随即道:“将军也不用担忧,既然陆翊将军已经部署那么他就有足够的把握,我等要做的就是趁着城外毕师铎无力兼顾扬州城池的机会,彻底清楚吕用之,除掉内患。如今城内各军对于吕用之的憎恨已经到了极点,此时发动正是呼应了君心民心,定可一鼓而下。”
“五弟不要多言,此计虽然凶险,但是却打在了毕师铎的命门之上。”高济点了点头有些赞叹的说道:“此战之后定要好好拜会陆翊将军,此等用兵比我兄弟高出不知一筹。”
“明天夜里,我会以叔父的名义招吕用之前往节度使府,到时请陈将军主持大局,莫邪营所属人马交给五弟率军解决,至于被吕用之扣留的五千精锐,我已安排人手进去,彼时他们会按兵不动,等待我等收拾完残局之后调出。”高济右手一挥,肃然道:“成败在此一举,我高家存续也在此一举。”
高济和陈武对视一眼之后,纷纷点头,辉煌的扬州城在今夜也注定走到了最后,这一幕甚至在后续直接决定了整个淮南道的局势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