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这里原甚至有些飘飘然起来,画面太美有些不忍去想。
但是他的想法注定是徒劳的,杨浩根本不会对外戚放一点兵权。
说白了外戚基本上断绝了与jūn_duì的联系,即便是走文官路子,也不会有太大的作为。
杨浩的打算就是把这些人当成猪养,他宁可这些人最后成为一无是处的纨绔子弟,也不会允许威胁到自己血脉的危险因素存在。
几天之后,浮接到了朝廷的“圣旨”,听到对自己的安排后,浮脸色有些古怪。
接过圣旨后,浮找来随军出征的监军,让他为自己代笔,这了一封类似检讨书一类的东西,深刻反应了自己这次的血腥行为,并让人快马送回长安城。
朝廷对于浮的态度,让其余的军官们感到眼红,如果不是浮距离敌人较近,这等好事又如何会轮得到他。
杨浩对浮有赏有罚,聪明的人也能从中看出,杨浩并不反对屠戮的行为,而是有些忌讳不经上报便私自下令。
当了这么久的官,即便是政治上再怎么白痴,多多少少的也能有一定的政治嗅觉。
渠和力央这两个齐国高层军官,更是同自己的亲信手下们,仔仔细细的分析了朝廷的决议,以免今后不小心犯了朝廷的忌讳而不自知。
杨浩不知道,自己的臣子们知识学的不多,对于如何做官这件事却无师自通。
在对于浮的处置中,也提醒了杨浩另一件事,那就是齐国百姓称呼的问题。
如今齐国和其余的氏族部落一样,大多数人只有名而没有姓,这对于习惯了姓名的人来说,或多或少的有些别扭。
而杨浩的齐国自认为是继承了华夏的衣钵,姓名就是很重要的东西。
但是铺如何推行姓名制度,杨浩却拿不定主意。
在他心中有两个方案,第一种就是他根据后世的百家姓,让百姓们去选择。
而另一种就是让百姓们自己去想一个姓,可是这样做有个弊端。
杨浩很担心,自己的国家莫名其妙的会变成后世的岛国那样。
毕竟什么松下,井下这一类的岛国姓,出现的概率还是很大的。
比如说复姓中西门这个姓,出处应该就是住在西边城门的人。
定姓一事虽然重要,但却不适合立即实行,齐国现在还没有稳定下来,杨浩只能暂时将这个想法记录下来,搁置在一旁。
等到齐国彻底的在这个时代站稳了脚跟,再开始在全国推行姓名制度。
而赐予烈士后代姓,也能让齐国百姓对这个制度有些准备。
而在东方的边境地区,也许是因为浮杀戮的震慑或者是其余的什么原因,很长时间内,再也没有一个流民犯边。
而北方边境除了小股不成气候的南下团体,被齐国jūn_duì俘虏之后,也没有什么的太过于棘手的战事出现。
也许是齐国国土面积太小的缘故,其余的氏族都遭遇了南下难民的冲击,一些小方国并没有齐国这样的组织能力,在流民的冲击下已经被灭国。
在夏朝西方,原本属于有扈氏的地区,南下的北方蛮族与西部的犬戎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股新的势力开始向着中原地区发起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