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说来,这其实就是一套方案,只是分成了两个步骤。
此外,也算不上设计书,很多细节都没有完善,要在得到海军首肯后才会继续推进。
如果以海军的立场,肯定希望在完善之后,也就是按照第二套方案来设计建造航母。
可惜,已经没多少时间可以让海军浪费了。
当年年底,因为狭夷皇国缔约的概率已经为零,所以在特殊预算会议当中,海军拿到了建造新一代航母的启动经费。按照当时的安排,浦州造船厂与刺州造船厂在完成了最后两艘战列舰的中期大修之后,将不再承担主力舰的维修工作,并且用一个月的时间,完成建造航母的准备工作。
这不是普通的拨款,而是有强制约束力的海军法案。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不造新航母,就得继续建造“帝都”级。
显然,海军肯定不会选择“帝都”级。
不要忘了,在整整一年的舾装中,“帝都”级的很多问题暴露了出来,早已让海军大失所望。
此外,按照南江舰船设计院提交的设计书,第一套方案的综合建造成本并不高,跟“帝都”级前两艘相当。
虽然这么比较很不公平,即“帝都”级是两艘分担设计成本,新航母则是四艘分担,后期还有可能是八艘,但是相对的,新航母的战斗力,特别是航空作战能力比“帝都”级提高了一大截。
当然,海军没有吃回头草的习惯。
数十年来,帝国海军在建造战舰方面,一贯的传统就是喜新厌旧,只要有新的,那就绝不要旧的。
新历97年的年底,海军就跟南江舰船设计院、刺州舰船设计院、浦州造船厂与刺州造船厂签署了一揽子设计建造合同,以委托的方式订购了四艘新式航母,分别在98年第一季度与第二季度开工,保留追加订购第二批四艘的选择权,且承诺的下达订单的时间不得晚于新历99年底。
这个时间点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在新历99年底,两家造船厂将各增加两座船台。
当然,计划肯定赶不上变化。
不过,那些都是后话了。
在新历97年最后一天,新航母的首舰在浦州造船厂铺下第一块龙骨。第二天,也就是新历98年第一天,二号舰在刺州造船厂开工。只不过,在接下来的三个月内,两艘航母的建造速度都十分的缓慢。
不是海军的拨款没到位,而是设计工作还没有完成!
海军下订单的时候,南江舰船设计院只完成了舰体,准确说是基准部分的设计,勉强能让造船厂开工。
造船厂还给出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第一批四艘同步建造,能降低建造成本。
拖到第二季度,在首批订购的后两艘开工之后,建造工作才全面提速。根本原因是南江舰船设计院利用这几个月的时间,完善了设计,把设计图纸交给了造船厂,也就不再需要拖延进度了。
要说,这是帝国海军第一种在没有完成设计的情况下就开工建造的主力舰。
在该级航母上,还开了一个先河。
新历98年的年底,第一批四艘航母还在船台建造阶段,帝国海军就为其举行了隆重的命名仪式。
这可是破天荒的第一回。
按照规矩,战舰都是在完成建造,交付给海军的时候才举行命名仪式,以此象征战舰正式具备了生命。
简单的说,就像人诞生。
哪怕遇到特殊情况,比如在上次大战当中,“龙兴”级的后几艘都是在下水之后就举行命名仪式,以此确保在完成建造,交付给海军之后,能立即启动验收工作,然后加入海军的战斗序列。
为在船台上建造的战舰命名,放眼全世界,也没有多少先例。
按照新的命名规则,舰队航母都以帝国的行省命名,而且采用行省的简称。
首舰被命名为“浦”号,后面三艘依次为“闽”号、“鲁”号与“粤”号,也由此被称为“行省”级,或者是“浦”级。
新历99年10月底,首批四艘“行省”级在一周内陆续下水。
主要性能(建成时)
标准排水量:34750吨
满载排水量:40800吨
总长:270米
水线长度:264米
型宽:318米
吃水:86米
定员:2880人
飞行甲板长:2755米
飞行甲板宽:445米
动力
锅炉:8台燃油锅炉
主机:4台蒸汽轮机
功率:180000轴马力
推进:4轴4桨
航速:325节
续航力:15000海里/16节
武备
高射炮:24门130毫米/l40型(12x2),48门40毫米/l65型(12x4),60门25毫米/l70型(60x1)
载机
通常配置:一个舰载航空兵大队,下设四个战斗机中队、四个轰炸机中队,三个鱼雷机中队与一个用鱼雷机的侦查中队。
战斗机:33架(33+1)
俯冲轰炸机:33架(33+1)
鱼雷攻击机:31架(24+1+6)
总共97架(可以根据任务需求对舰载机做出调整,载机总量通常维持在80到100架之间)
虽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飞行甲板的长度仍然不够,在运作大战后期的舰载机的时候显得非常的局促,但是在大战初期,帝国海军对这种航空作战能力强大,而且因为采用了大量保守技术,使得造价并不高昂的航母感到十分满意,尤其是建造的效率非常高,能节省大量船台时间。
在大战爆发前,第一批四艘还在码头旁边舾装,帝国海军就下达了第二批,总共八艘的订单。
在大战爆发后,帝国海军还提前为这八艘航母命名。
由命名的顺序:011“鲁”号、012“苏”号、013“浙”号、014“桂”号、015“冀”号、016“足”号、017“脚”号与018“库”号。
前面的数字为帝国海军在大战期间启用的战舰编号,三位数字为大型战舰,第一个数字为战舰的种类,后面两个数字为战舰编号。之前的十艘舰队航母,也按照服役的先后顺序获得对应的编号。
可惜的是,受建船厂的能力限制,第二批八艘分成两个批次进行建造。
在新历100年,随着四座新建五万吨船台完工,前四艘率先开工建造。因为另外四座五万吨船台,也就是建造首批的那四座船台,被其他战舰占用,所以后四艘要到新历100年年底才开工。
十二艘“行省”级不但开创了大型航母的先河,还成为了帝国海军在大战期间,特别是中前期的中流砥柱。凭借强大的航空作战能力,顽强的生命力与惊人的出勤率,“行省”级在大战中的表现可以用“老黄牛”来形容。只不过,大部分时候,充当的是“消防队员”的角色。
当然,“行省”级并非完美无瑕。
前面已经提到,“行省”级其实是南江舰船设计院给出的两个方案中,为了保证进度而适当简化的低配版。
问题就在这里。
为了能大批量建造,也为了控制成本,以及战争期间格外关键的船台时间,“行省”级大量采用成熟的技术与设备,还有很多不那么突出,准确说对正常作战使用没有太大影响的小毛病没得到解决。最为典型的就是,飞行甲板稍微短了点,在运作大型舰载机的时候显得捉襟见肘。
针对这些问题,帝国海军再次放飞南江舰船设计院。
简单的说,就是本着综合建造成本的设计思路,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通过放大尺寸与增大排水量来解决已有问题。
这就是后来的“新行省”级。
当然,那已是另外一种航母的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