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的女儿黛玉,和你父亲算得上是表兄妹,你称她表姑姑就是!”
因为贾珍在贾蓉离家之后重又回了宁国府,贾敏并不知这对父子间的真实关系,言谈之间,总是不离她更熟悉的贾珍。让近来为此有些烦心的贾蓉,不免有些不快。
不多久,眼见贾敏乏了,贾蓉和贾主动出了后院,在贾告辞之后,和林如海来到书房闲坐。
“蓉哥儿在这儿不要拘束,听说前些日子,你已经考取秀才了。”
“为何这个时候,还没回京报喜?”
虽说京城和金陵路途遥远,但是如今距离明年乡试的时间还有一年,贾蓉完全能回京居住,等到明年七月再来。
眼见贾蓉仍旧留在金陵,并无返回之意,林如海不免心中不解,向贾蓉问了起来。
贾蓉道:“光阴易去,韶华易逝。京城和金陵来回之间,至少花费两个多月。”
“有这两月时间,侄孙以为不如在金陵结交友人,体会江南科场风气。”
“这样明年乡试之时,把握会更大些!”
深知江南和京城文章风气不同,林如海点了点头,道:
“你这番顾虑也是应当,江南这边的文风,和京城的确有着不同。”
“虽不说孰优孰劣,但是想要在江南中举,总是要适应这边风气的。”
“若是珠哥儿早有你这番见识,在江南学上几年,只怕他中举的希望要比留在京城学习大得多……”
“唉!可惜了……”
长叹一声,林如海想到了前些日子刚传来的贾珠病逝的消息,感叹道。
因为和贾政同是读书人,林如海在贾赦、贾政之间,对贾政更加更加看重,认为他为人谦恭厚道,大有祖父遗风,非膏粱轻薄之流。
如今听到他的长子病逝,又想到自己儿子夭折,不免有些郁郁,神情有些寂寥。
心中感慨了一会儿,林如海回过神来,看着眼前的贾蓉,道:
“蓉哥儿若是有暇,可将文章取来由我看看。”
“我虽离了江南几年,到底还是在这边长大的。江南科场的风气,还能指点你一些!”
让贾蓉听得喜不自胜,连连起身道谢。他来林府,除了继续摆脱林如海照看自家产业外,为的就是向这位探花郎学习科举制艺。
如今目的达到,让他怎不欢喜!
如此,两人在书房中,渐渐提到了时文创作,以及科举事宜。
不多时,又有林如海为林黛玉请的西席贾雨村过来,和两人谈论起来。
“贾先生进士出身,以往教导小女,林某总觉得慢待了他。”
“蓉哥儿平日之时,可向他请教制艺!”
介绍着刚刚前来的贾雨村,林如海向贾蓉道。
这贾雨村是他的友人介绍来的,有着进士功名,平日里林如海对他也颇为尊重,不做普通西席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