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是临溪村人,叫刘敏兰,育有一子一女,分别叫李东源、李东璐。李大妹嫁到下坳村,跟上坳村就隔着一座小山坳,大姨夫叫王元刚,两个孩子分别叫王建材、王建树。
浑浑噩噩地过了好多天,余光曲终于慢慢适应这个现状,适应这个什么科技产品都没有的年代,没有网络没有手机没有电视,连电灯都没有,以前每天都把玩手机的人一下子没有手机,真的很不适应余光曲叹了口气,思考怎么改变现状现在是1976年1月,印象中历史课上学过某革命运动是在1976年年底结束的,第二年好像恢复高考。不管在哪个年代,知识和教育都很重要,如果可以参加高考并且考上大学,无疑是目前自己最好的出路。可是原主读到初一就没读了,除了原主不喜欢读书外,家里也供应不起,余家人都认为女孩子只要稍微认识字就行,不用读那么多书,反正以后也要嫁人生子,这种想法和现象普遍存在。
余父余母只有两个女儿,在农村、在这个重男轻女的年代,很多人背地里说余长富家要绝户头,除非招赘入门。余父心里也很生气着急,虽然心里疼爱孩子,但难免也会有点膈应,平时总会更疼爱两个侄子,对自己的女儿反而更为严厉。
快到过年之前,村里组织发供应,年底的供应是全村人过年前的期盼,也是一年中最好的供应,有肉有米有面有油有菜有蛋,有时还能分到几尺布,大家欢欢喜喜领回家准备过年。
这天来了一位陌生的女人,穿着碎花棉袄,头发扎在脑后垒成丸子,进门就笑容满面地喊李二妹。李二妹闻声赶紧迎出来,一看原来是李家村的李翠花,以前还经常一起上工,忙迎进屋里倒水招呼。两人在堂屋里话家常,说了一会话又匆匆走了,出屋门时刚好遇到正在晾晒被子的余光曲,李翠花拉着余光曲赞了几句就出院门回去了,留下余光曲呆呆地看着李二妹送完人回来面无表情的脸。
李二妹瞪了她一眼,皱着眉头走到灶房准备煮饭。余光曲心里忐忑,总感觉刚才李翠花说了什么有关她的事,秉着前世就一直很八卦的性格,余光曲感觉不问清楚,心里总痒痒的。期期艾艾地跟着李二妹走进灶房,用大眼睛望着余母,问道:“妈,刚才那个阿姨是谁怎么以前没见过”
李二妹没好气地瞟了她一眼,说道:“那是李家村的女儿,以前跟我经常一起上工,后来各自出嫁才少联系,李翠花嫁给同村人,这次过来找我有事。”
“妈,那翠花姨找你啥事”
“你个小丫头,管那么多干嘛,去去,把几张被子被褥都拿出来晾晒,难得今天出太阳,都晒透了,盖起来暖和”余母恼怒地说,“快去忙,别在这碍手碍脚。”
余光曲被余母嫌弃地赶出来,悻悻然地晒被子去。后来偷偷听到余母和余父说起这件事,才知道原来是李家村的小混混家里托李翠花来探探余家的口风,想给小混混聘余光曲当媳妇,怪不得当时余母面色不太好。
说起这个小混混,就是害原主大冬天掉进溪里,后来又跳进溪里把余光曲救上来的人。
作者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