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豫拜师后,刘宽等人在赵家堡住了一段时间,刘宽每日跟鲜于辅、田豫等人练功,探讨天下大势。哎,刘宽心道,看来指点江山,是古往今来,上下两千年大好青年的通病啊,刘宽是后世来人,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未免自己观点过于奇异,刘宽措辞很是谨慎。
鲜于辅博学,见识广泛,说道:“今有三害,我大汉危矣,其一,当朝腐败,宦官当权、外戚擅政,官吏为祸;其二,黄巾余患,盗贼四起,张角三兄弟死后,青州黄巾、冀州黄巾军(后来的黑山军)、白波黄巾继续施虐;其三,天灾不断,民不聊生,自汉武与匈奴之战,南匈奴归附后,草原鼠疫,传我中原,周而复始,为祸百年,却无有根治之法。近年来,北方蝗灾数次,黄河频繁决口,长江以下荆州、江东水患不断,均是百年难遇之大灾。”
田豫接着说道:“天灾人祸啊,世家之害不可不说,州郡记,如霹雳,世家兼并土地,灾荒大起之时,囤积居奇,官府又无力赈济,百姓走投无路,只有造反一途。百姓苦矣!”
刘宽听后很是惊讶,鲜于辅、田豫果然有大才,能够清楚地看清社会现状,田豫竟然直指土地兼并和世家问题,算是击中要害了。
“两位大才,在下佩服!”刘宽说道,“可是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其实跳出当下来看,这些问题的产生也是必然,放在历史长河来看,这是一种规律,我们姑且称之为天道吧。”
“哦,此话怎讲?”田豫插嘴问道。
刘宽继续说道:“自商周以来,我中国人口大涨,百姓生育意愿高,人口繁殖不受控制,导致过度繁殖。但生产力发展缓慢,单位土地的粮食产量提高困难,一个大汉朝立朝四百年,和、顺二帝时期,人口6000万,到汉桓帝时,公元157年,再次人口普查,人口5600万,土地有限,大量又控制在世家手中,人口过载,粮食必然紧缺,此时出现天灾人祸,人群内斗必然产生并加剧,战乱必然产生,饥饿的百姓纷纷参战,甚至出现人相食的情况。目前已经存于此种情形了。”
“天灾人祸、饥饿、战乱将会导致人口锐减、甚至大面积灭绝,于是会出现人地矛盾相对缓和,于是新的秩序建立,开始修养生息,进入太平盛世,然后人口又增长到过载,然后又是战乱……于是乎出现了治世——休养生息——人口增长——人口过载——乱世——消灭人口——治世这么一个循环。”
刘宽娓娓道来,一顺嘴,竟然忘记了有些名词不是古人用语。但田豫、鲜于辅何等聪慧博学之人,两人听得新鲜,又觉得其所言至理,有振聋发聩之感。这些对于一个法学高材生来说是基本知识,田豫两人却第一次听闻,两人久久沉思,思绪不禁往商周、春秋战国、秦汉各个阶段飞去,一一印证,觉得很有道理。
“那当如何打破这兴亡之循环,以致盛世长存?”鲜于辅从沉思中跳出,问道,“可有解决之道?”
刘宽听后,头脑冒汗,这问题不要太大哦,这是要自己回答考研论述题啊。
田豫听后也眼巴巴看向刘宽,刘宽骑马难下,算,反正自己的知识忽悠他们还是绰绰有余的,“这个问题涉及面极其广泛,也是个千年难题,我就简而言之吧。人口土地矛盾要解决,一是要适当限制人口,盛世中不能放任人口过度繁殖,应该实行计划生育,如果一对农家夫妇,有田十亩,他们生子5到10人,分家后每人只得一两亩地,不出三代,从家庭来看,人口土地矛盾就不小了。其二,当开垦荒地,拓展疆域,我中华地广物博,尚有大面积荒地、滩涂、深林可待开发,我幽州之东北,益州以西,交趾西南,均是部落散居,当予以教化移民。”
刘宽见两人脸露惊奇之色,继续说道:“其三,提高生产力,工农商共同发展,繁荣经济,解决就业。不可重农而抑工、商。其四,当理顺政治体制,加强权力监督,解决不因一人而兴、不因一人而亡的问题。其五,当限制土地兼并,抑制世家发展,杜绝地方割据;其六,当重视教育、医学,重视工匠创新、放任百家争鸣。科学发展之后,单位土地面积的人口承载量将会大大提升。暂就说这么多吧。”刘宽说罢,云淡风轻面无表情。
鲜于辅、田豫张嘴如碗、目瞪口呆。刘宽用语奇特、离经叛道,却高屋建瓴,甚成体系。
之后几日,刘宽再也不得清闲,每日被两人缠着讲解相关名词,细解“刘宽六策”之所以。
刘宽头大如牛,疲于应付,毕竟两人十几年沉浸于儒家学说,刘宽离经叛道的观点两人一时难以接受,争论之中,鲜于辅、田豫学识渊博,儒学理论功底扎实,刘宽口头落于下风,但凭借成熟的思想体系,后知后觉的见识,甚至搬出了唯物主义发展观、矛盾论,才将两人彻底论倒。
且说鲜于辅、田豫长时间跟刘宽相处,论道,潜移默化,也接受了他的思想,多少年后,因为两人及两人的弟子多是渔阳人,他们的学说自成一派,被世人称为“渔阳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