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通和龙端儿一路来到庐江郡的浔阳,经过打听,刘通断定这就是后世的九江,九江号称“三江之口,七省通衢”。
这些日子刘通已经原谅了龙端儿,毕竟红鲤也不是她当面赶跑的,经过刘通详细解释红鲤对自己的恩情,龙端儿也很是后悔,如果红鲤出了意外,刘通肯定不会放过自己的。毕竟年轻心性,两人很快就忘记了这不快。
刘通前世来过庐山,既然来到了九江,便想着带龙端儿去庐山看看。向人问路,大家却只知道匡庐,而不知道庐山。刘通心想难道这个时代庐山就叫匡庐?刘通想的不错,此时的庐山的确叫匡庐。
却说在汉初,匡俗的父亲东野王曾辅佐刘邦平定天下,不幸逝世,朝廷为表彰东野王的功绩,便封其子匡俗于邬(xiao)阳,今都阳县一部分,号越庐君。越庐君酷爱道术,弃官入山学道求仙,这座越庐君学道求仙的山,就叫匡庐山。
刘通虽然后世来过,今时再入,却景象有异,只见满山都是巍峨挺拔的青峰秀峦、喷雪鸣雷的银泉飞瀑、瞬息万变的云海奇观,真是一幅充满魅力的立体天然山水画。
刘通心情大好,不停给龙端儿讲解这一处一处的景色。
两人来到一悬崖高处,庐山风景令刘通心旷神怡,不禁想起后世苏轼关于庐山的一首诗来,情不自禁吟诵了起来:
石耳峰头路接天,梵音堂下月临泉。
此生初饮庐山水,他日徒参雪窦禅。
袖里宝书犹未出,梦中飞盖已先传。
何人更识嵇中散,野鹤昂藏未见仙。
龙端儿虽然武艺高强,却不通诗词,见刘通满怀豪情做起了诗来,隐隐约约觉得很好,看着严肃挺拔的刘通,不禁心旌浮动,将刘通的膀子紧紧地抱在怀里,也陶醉在这满山的美景里。
“美景,碧人,好诗!”两人正陶醉中,突然听得身后有人赞叹。刘通转身看去,只见一个三十来岁的道士和一个十七岁左右的年轻人从不远处向自己走来。
“玄清见过两位居士!”
年长道士,一脸白净,像个刚及第的进士,很是博学儒雅的样子,风度翩翩向刘通稽首行礼。
“小生骆通,见过道长,这是舍妹端儿。”刘通赶紧上前两步,带着龙端儿行礼。
刘通见玄清身后年轻道士身材很是高大,方颐大口,目光颇有神采,年纪轻轻,却留有胡须,上长下短,皆为紫色,相貌奇特之极。
玄清见刘通看着年轻道士,便介绍道:“这是我师弟孙权!”孙权向刘通行礼。
刘通看到这相貌,一听玄清介绍,心中断定,这必定是孙策的弟弟孙权了,世上易找同名之人,此相貌却世间少有!刘通一时走神。
“好一句‘石耳峰头路接天,梵音堂下月临泉’。居士文采纵横恣肆,清新豪健啊!”
刘通见玄清一语道破苏轼的风格,因为吟诵的是他人的诗句,面对行家不禁脸红,“道长见笑了!道长也是来游山赏景的?”
“倒也不是,在下乃匡庐越庐宫鸣音真人的弟子,我与师弟刚从江夏寻人归来,最近得知我三师伯已经回到越庐宫,便与师弟回返了。骆居士,我越庐宫就在主峰之上,不如盘桓些许时日,在下也好就诗道向居士问焉破疑。”玄清说罢,很是期待地望着刘通。
刘通正愁两人无处落脚,便欣然答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