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茶叶和生死价格都不断下降,在1849年的时候,茶叶的外销价格就会变为:
熙春茶每担215两,工夫茶每担177两,屯溪每担112两,雨前每担195两,小珠每担275两。
在这之后的几年,茶叶价格有所上浮,但终究未能达到开埠初期的高价。
通常认为,中国茶叶和生丝的内销价格不会变动太多的,这种现象一方面表示这时候的银贵钱贱的现象非常严重,茶商愿意收更少的银两也愿意出售茶叶(他们买茶用铜钱);
另一方面,也表示开埠初期的外销价格其实是虚浮很多的,其中的利润必然也很高。)
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赵大贵选择的都是接近上品的中品以上优质茶叶,中品及中品以下茶叶一个都没选择,毕竟茶叶单价越高,对他来说越有利。
而且,这种方法也更符合英国船长的利益,茶叶的档次和价格越高,他到英国后脱手起来越容易,能赚的利润也更多。
如果有人对魔都开埠以来的商品价格变化感兴趣,就会发现开埠初期的茶叶和生丝等出口货物价格最高,然后就开始递减,直到1849年左右达到最低谷,之后又开始有所上升,但总的来说并没能恢复到1844年左右的最高价。
关于这个问题,一方面是源于鸦片战争之后的银贵钱贱现象,茶商跟茶农收购茶叶是用铜钱的(小宗贸易),出售茶叶则收取银钱(大宗贸易),使得茶商愿意接受更少的银元就出售茶叶;
但更重要的还是开埠初期的价格虚高,英国商人对当地的茶叶价格不太了解,习惯于十三洋行时期的垄断性茶叶价格,并不清楚丝茶内销价格和外销价格之间的巨大差距,因此愿意出很高的代价收购茶叶。
等到英国商人对这个行业熟悉了,掌握了讨价还价的技巧和能力,就用种种手法降低收购价格,以赚取更多利润,到1849年期间内销价格和外销价格之间的差距就变得很低了。
之后,对外贸易才趋于稳定,外销价格在内销价格的基础上,按照一定比例浮动,达到短暂的平衡。
按照赵大贵的理解,就是数年后外销价格将比内销价格高出百分之二十到三十,而在这开埠初期,外销价格比内销价格高出百分之五十到六十,称得上是暴利。
不管从什么角度讲,魔都开埠初期的对外贸易,都称得上是巨大风口了,二师兄都能吹起来的那种。
最后谈判前的准备完全停当后,赵大贵才拿起精心挑选的样品和报价单,去找凯利特船长。
凯利特船长在中英之间做过多年的茶叶生意,本身就是这方面的行家,手下又有专门检查茶叶质量的检查人员,带着几名高级船员一起分析赵大贵带来的茶叶样品和价目表。
船长仔细观察几款茶叶的色泽和外形,拿起一些放到嘴里咀嚼,又用热水泡上,仔细观察水的颜色和清澈程度,再咂一口品尝,倒是比赵大贵当初专业多了。
“您看这茶叶怎么样,还可以用吗?”赵大贵小心翼翼地询问。
船长先不说话,拿起报价单仔细翻看,然后才疑惑地说道:“这些茶叶都是中上乘的好茶,可是这价格对吗?”
“哦,您觉得这价格怎么样?”赵大贵心里咯噔一下,还是如若无事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