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代的科考还不象是明清那样,明清时代的科考对于考什么,考多少场,什么时候考,要如何答卷都有明确的规定,但此时不是,本来在高祖和太宗时代,还算是形成了一些规矩,到了当今天子初登基时,也算是能照着做。
不过,当守规矩的大臣被逐个干掉后,有些规矩就不是那么太讲了,比如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这样的大臣,被武皇后给干掉之后,连科考的时间,都要由武皇后来点头了,武皇后认为什么时候开考对她有利,还有考什么对她有利,那么,就怎么考,当然,这些都是以皇帝的名义进行的,武皇现在还处于要往前台挤,但却还没有完全挤上来的时刻。
如果武皇后真正掌了权,那么对于科举她当然会制定规矩,并且坚定的执行,但现在她不是没有完全掌权呢么,皇帝又不管事儿,所以她既不想按着原有的规矩来,又想着对自己有利,如此一来,有一大批士子就要倒霉了!
武皇后正在策划着一件重大事情,那就是去泰山封禅,她想和皇帝一样,也得到一个封号,比如说皇帝以后自称天皇,她自称天后,诸如此类的想法她有好几个,主要是为了提高她的身份,以便于进一步控制朝堂。
而且武皇后有一个专属于她的想法,就是她认为,只要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老百姓才不会在乎执政的是男是女呢,所以对于如何让老百姓日子过得好些,她是很上心的,不得不说,在这一点上,她比皇帝要操心得多,甚至比朝中很大臣都要操心。
于是乎,这次在去泰山封禅前举行的科考,便有了一层特殊的色彩,而这层特殊的色彩是专属于武皇后的。
李日知看向考题,他心想:“全是时策题目啊,竟然贴经、诗赋全都没有,这可真是出人意料之外了,时策题目也是怪异,不过,对我来讲却是大大有利的,我可是跟在长安县最能干的官吏之后,处理了大半个月的坊间杂事啊!”
李日知心中是欢喜的,而考场当中还有一个人欣喜惹狂,那个人便是赵建了,赵建已然热泪盈眶了!
赵建激动得全身发抖,虽然他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认为他买的是真考题,但现在当考题真正出现在眼前时,他还是忍不住激动,虽然考题和他买到的是有区别的,绝对不是原题,但类型却是一样的,他事先准备好的文章,只需小有改动,就可以用到现在的考题当中,这就已经是非常好的结果了!
而考场当中其他的考生,就没有什么好欢喜的,但至少有一半的考生是激动的,激动的原因是他们没有想过会考这样的题目,被吓得激动了!
这次的考题堪称杂七杂八,最突出的问题便是有关物价、供需、改善百姓生活等方面的,而非是现在最热门的边境军事,还有一些镇压叛逆,或与外国关系等的问题。
当然,前者也属于政治,对于会答这种问题的士子来讲,这属于国计民生的问题,但对于不会答这种问题的士子来讲,这都是些什么鸡毛蒜皮啊,我寒窗苦读为的是治国平天下,谁有心情管老百姓菜篮子的问题啊,老百姓的碗里有没有肉,和我苦读诗书,参加科考当官,有什么关系呢?
在高祖和太宗时代,考题都是以国家层面来出的,而这次的考题是从百姓的层面来出的,这个就很是让一大部份考生为难了!
在考生当中,就算不是所有的考生都是出身豪门,但富裕家庭绝对是占大多数的,衣食往行是绝对可以保障的,这年代的书是很贵的,如果家里条件不好,是没办法买得起书本,上得起学堂的,更加不会有上京赶考的路费,除非士子就住在长安。
而且就算是一般的寒门子弟,其实也不是那种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绝大多数也是可以脱产读书的,而家里为了让这样能读书的子弟不分心,几乎所有家中琐事都不让士子操心,只要读好书就行了。
这样一来,绝大多数的士子,对于民生这类的事情,不能说一无所知,但也绝对了解不深,对于这样的考题当然就不好回答了。
李日知却在这些天里,对于坊间百姓的事情算是有了一些大致的了解,也算是能自己总结出来一些心得,比如说妻贤夫祸少,还有国是由无数个家组成的,而家里最重要的关系就是夫妻关系,在有一些家庭里面,因为丈夫能力有限,或者长期出门在外谋生,所以妻子就要扛起家庭生活的重担,孝敬公婆,养育子女,还要想尽一切办法的赚钱谋生,等等。
在处理坊间百姓纠纷的时候,很多次纠纷都是这种鸡毛蒜皮,东家长西家短的事例,所以他也就以家庭为基础,展开文章。
越贫穷的家庭对于物价越敏感,对于抵抗灾难的能力也越弱,而这样的家庭却很多,那么物价,供需诸如此类的要如何得置,才能让百姓过上碗里总能有肉的生活,李日知是这样答题的,算是比较接地气,言之有物。
而赵建的回答却比较高大上了,但却有些空洞,可是遣词造句却是异常的精致,辞藻华丽无比,毕竟他准备了二十来天了,要是再不出彩,那他的书岂不是白读了。
可考场当中,其他的考生便神态各异了,反正会答题的全是在奋笔疾书,而不会答题的则是各种的抓耳挠腮,目瞪口呆,愁眉苦脸,表情错乱……
考试时,时间是过得最快的,一个白天的时间过去了,考场当中点燃了蜡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