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彪沉吟片刻,徐徐开口,“三月之内,董公能夺回轘辕关否?”
董卓如实回答:“不能。”
杨彪又问:“董公能教山东诸侯离散否?”
董卓道:“能,但绝非一日之功。”
杨彪的嘴角露出一丝笑容,淡然道:“既如此,为何不纳投降书?”
董卓回答道:“郭翼寒门出生,山东诸侯岂会与他合作?”
“非也,非也。”杨彪竖起一根手指,笑道:“以郭翼的为人,他绝不会与山东诸侯合作。但却会在董公平乱时趁虚而入。朝野之中,有心人不可胜数。恕我直言,圣上至今仍视郭翼为太傅。”
这句话点到了董卓的痛处,也是他没有采纳李儒建议的根本原因。他董卓也是草莽出生,在这朝中的人望或许还不如郭翼,至少人家可是靠真才实学当过太傅的,诗词歌赋流传天下。在轘辕关一时半会拿不下的情况下,只要山东诸侯西进,郭翼必然会浑水摸鱼。
而一旦董卓离开雒阳,或是在前线出师不利,那郭翼兵临城下之时,就是雒阳换主之日。在董卓与郭翼之间,皇帝与朝臣绝对会选择后者,无他,后者多少还是讲道理的。
“我若招降郭翼,该如何安置?”
杨彪微笑道:“郭翼乃是戴罪之身,命他去前线讨贼,将功赎罪即可。”
“若其反之,如何?”
“粮草军需均在董公,郭翼心有余而力不足也。”
“司空所言,深得我心。”董卓大笑,吩咐道:“封郭翼为龙骑校尉,守阳城。”
“不可。”杨彪立刻反对,劝谏道:“董公,阳城乃是郭翼据地所在,若是有变,董公该如何自处?”
董卓仔细想了想,好像是这么回事。不对郭翼进行调度的话,这招降就没啥子意义。郭翼依然可以乘乱入关。这事儿的关键在于,轘辕关要处于自己的控制之下。
“老夫亦如此担忧,可惜没有良策。”
杨彪献计道:“山东诸侯意欲入关,只有三条路。颍川、陈留、河内三地而已。诸侯会盟于陈留,但有虎牢关在,遣一上将即可。河内太守王匡响应会盟,已然叛离。听闻袁绍亦欲屯兵于此,此乃鱼游沸鼎之时,董公不可不察也。今日颍川关隘所在的郭翼来降,将军何不遣其北上,夺取河内?此战若胜,则郭翼与山东诸侯势同水火,只能依靠董公,则河内可定。此战若败,则郭翼损兵折将,不可复兴,董公则除心腹大患。如此一石二鸟,驱虎吞狼之计,董公可有意乎?”
“妙计!妙计!”董卓抚掌大笑,激动的起身拉着杨彪的手说:“司空大人神机妙算,应得重赏。”
“董公莫急。”杨彪似乎对封赏并不在意,又给董卓出了一条主意,“郭翼受罪于天,董公当上奏天子,赦免其罪。如此则可定朝臣之心,又可破诸侯士气,一举两得也。”
“好!就按司空大人说的办!”
董卓哈哈大笑,在吕布的护卫下离去。
刚刚出门,吕布便问:“义父何故相信杨彪之言?”
董卓大笑,又长叹一声,颇有些无奈道:“身不由己,身不由己也。”
回到府上,将杨彪的计策说给李儒听。李儒的脑子可比吕布灵光多了,笑着拱手,祝贺道:“可喜可贺,主公一计便天下可定。”
虽然杨彪的立场很可疑,但对目前的董卓来说,这的确是最好的解决方案。可以压制一下朝中浮动的人心,也能最大程度的降低郭翼如鲠在喉带来的危机。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这一计,是顾不得那么多立场、阴谋的。
阳城。郭翼收到了圣旨。
赦免他的罪过,同时任命他为河内太守,讨贼中郎将,移师河内,剿灭王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