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从我们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汉高祖刘邦说起。刘邦在历史上有很多传说和名号,好听的有布衣皇帝、斩白蛇起义等等,不好听的有无赖皇帝、吃老爹分一杯羹等等。这些故事中的刘邦有万千不同的性格,可以说有千人千面。我们应该怎么去分辨哪个才是真正的那个皇帝刘邦呢
我的建议是,都不要听清空对,不错,就是清空,什么都不去想,什么都不去问,脑子就存想有刘邦这个人就可以了,至于这个人长什么样,有多高,什么学历,有什么绰号,出生时有什么打雷下雨冒火发光等异常现像等统统不管,不去想,就想有这么一个人就行了。一个正常的人。然后再看他所做所为,观一叶而知秋,通过一件事,从而推断出他的某一性格,再从另外一件事推断出他另外的性挌,一点一点的往前拱,最后把这些性格碎片组合起来,拼凑出一个完整的人。这样的人才会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史书上脸谱化的人物。
另外,大家看我的书,首先要摒弃好人、坏人;忠臣、奸臣;正义、非正义;这类棱角分明的词语和标签。因为大部分事实是:一个好人,他同时也有可能是坏人,某些人眼里的忠臣恰恰是另一些人眼中的奸臣,一件正义的事换个角度看有可能就是非正义。这些标签往往相互叠加交织,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让读者头脑迷惑,思想错乱。第二要摒弃道德等于才华的思想。认为有本事的人就肯定道德高尚,道德高尚的人就有才华,这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道德与才华无关。一个懒惰的人,有可能才华横溢;一个酒鬼,可能是一个天赋异禀的政治家;一个诗书皆优的才子,有可能是个人渣。第三要摒弃读书人,尤其是会写文章会做诗的人本事就大的思想。我们平常人,尤其是中国人,对写文章漂亮、善于写诗、出口成章才华横溢的人往往高看一眼。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写诗作文,唱歌绘画其实大可看作是一个手艺,本质上和瓦匠盖房,木匠造家具,司机开车,厨师做饭没有区别。只要用心学习、勤加操练,熟能生巧,具有一定天赋的人都可以做的很好。这三种思想,在中国学生心中,可以说无处不在,根深蒂固,又隐蔽的极好,平常之人根本无从发现。
为什么要摒弃这三种思想,以后还会遇到,还会做更详细的分析。并且要深入分析。这三种思想习惯,或多或少的影响我们每个人。
好了,言归正传。我们就从大家都读过的语文课本鸿门宴看起。我们每次只截取一段,只看一点。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怎样去理解这一小段话,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是代入法,将自己代入当时的情境,以后我们也要多次地使用这种方法。刘邦的话大概的意思是:项羽你和我一起打秦朝,我一不小心把秦朝扳倒,结果就有小人挑拨离间。
这几句话看似稀松平常,实际隐藏着许多金矿在里面。说话之人的水平之高也体现得淋璃尽致。前几句就是攀关系了,一起上学的是学友,一起坐牢的是狱友,一起吃饭的是酒友,现在一起打仗的是战友。你战河北,我战河南,你我都是一起打仗的兄弟,为了同一个目标,关系就定下来了,够铁这些话就是拉关系,大部分人都会讲。然而后一句就体现水平了。今者有小人之言。首先就定调子,破坏友谊的是小人。第二,破坏友谊的是小人,是坏人,那么言下之意是我们就是好人,我们就是一伙的,就要与小人撇清关系。第三,刘邦此时并不清楚是有人说自己坏话,项羽才来攻打刘邦的。刘邦这么讲,也是给双方一个台阶下,黑锅由小人的背,至于小人是谁那不重要。比直接问为什么要打我好许多倍。
这句话为何有这么高的水平为何有这么大的魔力,令项羽都不自觉的召供出挑拔离间的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