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和卡迪尔王国的合作加深之后,克莱尼商业空间站就给环宇工业提供了大量廉价各类矿石。勒瓦也是顺利的踢掉了原来克莱尼星无作为的总督。本来皇帝陛下想要给勒瓦当个工业星的总管之类的,但是勒瓦是个明白人,在克莱尼这边待着可以继续和环宇工业接触。以后再有什么商业合作,也会算上自己的一份功劳,怎么可以把这美差让给别人呢?
为了继续巴结环宇工业,勒瓦在得知环宇工业缺少基层矿工之后,更是动员克莱尼星上大量的平民和流浪者加入到挖矿的队伍中。虽然这些人不能驾驶深空采矿船,比如冲锋者级和回旋者级采矿驳船,但是可以在地表挖矿啊!最终有2万人加入到了这个队伍,这些人都经过了勒瓦的严格筛选,都是勤劳的老实人。
于是曾萧就连夜赶制了一批地面采矿基地,用来安置这群新来的矿工。但是由于人数众多,为了赶时间,在保证人员生命安全的情况下,基地内的生活设施就简陋了许多。不过这群过惯了苦日子的平民,看到明亮整洁的宿舍,无限量供应的营养膏,让这群平民看得直流口水。不仅如此,勒瓦还许诺给每个人发工资,还特别强调不好好干的就丢回克莱尼星。这帮人当即表示绝对要好好工作,这么好的工作环境,还有钱拿?谁愿意回克莱尼星那个鬼地方?
不过人多了,吃饭就是个问题了。原先长须鲸级上的自动牧场自动农场产出绝对是够用的,但是多出了两万人,这就尴尬了。克莱尼星不适合农作物种植,都喂不饱本星球的人,更不用说提供多余的农作物给环宇工业了。所以曾萧自然是又盖了两个农场,全力产出一种类似土豆的作物。然而悲催的是曾萧的计算力严重不足,所以两座农场就交由50名奥妮少女们打理,不过这些奥妮少女们很擅长就是了。
“愁死我了!”曾萧看着堆积在手上的事物,头都大了。
目前曾萧的计算力仅仅只能维持长须鲸级上面的生产工作,这已经让长须鲸级上的中央计算机负载达到了80%,而且曾萧还要维持两个基地和空间站上的医疗室和操控动力装甲,这让中央计算机负载一直保持在90%,剩下的5%在操控自己的两具身体和动力装甲,剩下的5%用来做缓冲,以防自己宕机。
为了维持运转空间站的生产,几乎所有科学家奴隶都投入到了空间站的工作岗位之中,而奥妮少女都投入到了后勤工作中,所以....矿船没人开了!
不过好在曾萧及时从那群平民中拉出了一批比较机灵的做了紧急培训,飞船不会开不要紧,让一台动力装甲上去做老司机就好了,矿枪的操控就叫给了平民。
不过地面上的第二批基地开工以后,矿石的产量稳定后,采矿驳船全部换成了自己制造的6艘麦基诺级(回旋者级的升级版),专门开采燃料冰块,用来维持空间站的运转。
随着混乱的形势逐渐稳定下来,曾萧在制造“五菱宏光”的同时也开始思考自己手中这30艘的份额到底要建造什么船。
“想什么呢我的后勤主管!”希禄薇拍了拍现充体。自从基地开始逐渐走上正轨之后,所有知情人都对曾萧刮目相看,一个人做了一个后勤团队的活,而且还处理得井井有条,所以舰长大人就把曾萧从轮机长变成了后勤管。
“烦躁啊!第一艘船要建造什么船呢。”曾萧。
“当然是我的座驾魔改斯特修斯级了!”
“不可能,那玩意技术难度太高。”
开玩笑!那艘魔改斯特修斯可以做到一个人就可以操控全舰的所有设备,自动化程度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所需的计算机的芯片也是十分顶级的,目前还没有建造出专门的生产线,生产这些高级计算机芯片?不存在的!
“要不建造帝国的黑科技炮舰?!”希禄薇建议到。
“什么船。”
“亥伯龙神级战列舰(1509m)。”
“我看看...嘶...这船不一般啊!”
银河联盟中舰船的防御一般以护盾或者装甲为主。护盾,拼护盾容量和护盾回充速度。装甲,拼的就是装甲厚度。
然而某天奥利恩帝国人突发奇想,既然我们的纳米机械能够快速修复人体损伤,那我们可不可以把修复机器人应用在舰船上?!
于是亥伯龙神级诞生了。只有常规重甲战列舰装甲的一半厚度,但是在防御装甲和舰船内部结构之间多了一层空间,用来容纳专门制造的纳米修复机器人。这型纳米机器人可以快速向装甲的损伤部位注入修复剂,甚至在出现大面积贯通损伤时,利用修复剂把自己变成装甲的一部分,从而达到修补装甲的目的。
不过在多次炮击实验中,帝国发现这装甲能修,能比普通装甲多抗一倍的小口径炮击,但是面对大口径炮击时,会直接穿过这层可修复装甲,进而损伤舰船内部。
帝国人只好再内部结构外层再添加一层缓冲装甲,与修复层,外部装甲形成三明治一样的结构,这种改良后的装甲比普通的装甲抗打一倍。加上能安装八座425mm磁轨炮或者大型急速炮,让亥伯龙神级成为了帝国除无人机以外又一力作。虽然自我修复装甲缩减了乘员空间,但是帝国极高的自动化让这艘船只需30人就可以全部发挥其实力。
当然代价嘛....还是需要高级计算机芯片!
“这不等于没说嘛!”曾萧怒到。
“所以提醒你赶紧把计算机芯片的生产线弄出来啊!”
“是是是,舰长大人。”
又是一个月的加班加点以后曾萧终于搞出了这个计算机的生产线的缩小版,日均产能14块芯片。
“嘛,维持这个速度,2个月后就可以造出这艘亥伯龙神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