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李昌龄叩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御史中丞李昌龄俯拜于赵光义御座前,前往李府传旨的内侍是老太监王继恩的人,他早已将福宁宫的对话告知于李昌龄,李昌龄自然知道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在进宫的路上,他思索良久,终于斟酌出了一个极好的尊号。
“李爱卿平身”,赵光义微笑道,“近日来,开封颇有流言,爱卿可曾有所耳闻?”
“流言止于智者,臣虽愚钝,却也从不轻信流言。所谓流言云云,想来只是坊间民庶茶余饭后乱嚼舌根的无稽之谈罢了”。
“嗯”,赵光义满意道,“对于流言,朕亦不以为然,不过,偏偏有人欲借此兴风作浪,身为天子,朕却不得不面对此种无稽之谈”。
“愿为陛下分忧”。
“王总管的意思是,不若由重臣请上尊号,爱卿以为呢?”
李昌龄瞟了老太监王继恩一眼,后者微笑着点点头,李昌龄便沉声道:“微臣深以为然,若蒙陛下不弃,臣愿领衔请奏”。
“卿果为股肱之臣”。
“谢陛下,容臣回府思虑一番,三日后大朝,微臣必领衔呈奏此事”。
“爱卿辛苦,王总管送送李大人吧”。
“谢陛下,微臣告退”。
~~~
“李大人,今日为何不彻底敲定此事?咱家不是派内侍告知你事情原委了吗?区区一个尊号,何须三日思量?”王继恩在玉阶外略带埋怨道。
“王公公,尊号,下官在进宫的路上,其实便已拟好。不过,若此时提出,陛下会觉着得之过易,未必有多重视。三日后提出,多少显得下官颇为上心,下了一番功夫不是。而且,在三日后的朝会上,再提出,更显庄重。想来,也是更符合陛下心意的,您老人家说呢?”李昌龄陪笑道。
“呵呵,李大人果然考虑周详,倒是咱家错怪大人了”。
“王公公折煞下官了,机会难得,下官自然须慎重对待,否则岂不辜负了公公今日的提携之恩”。
见李昌龄如此上道,王继恩也极是满意,“敢问李大人为陛下拟就的尊号是?”
“应运统天睿文英武大圣至明广孝皇帝”,李昌龄敬道,“公公以为可否?”
“甚妙,甚妙,足以媲美先帝的谥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