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面,正统的说法是由日籍华人安藤百福首创,而近代的方便面也的确是由他发明得来,不过历史上,也还有一些方便面雏形。
如古代的伊府面、韩信jūn_duì中发明的非油炸踅面,都算得上是中国早期的方便面。
后者是用荞麦粉制成的,而剧团所有的荞麦粉,路易就将它们制成了类似的踅面,同时,他也制作了一些可以在前面时间食用的烧饼。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方便面的制作。
方便面,首先要选取合适的面粉,而路易决定制作的一款方便面,再没有比剧团里的面粉更合适的了。
这款方便面,或许吃过的人不多,但绝对的健康可口,甚至有人将其列作为方便面的口味排行之最。
那就是全麦拉面。
全麦拉面需要的面粉条件苛刻,不仅要饱满的麸皮,更需要凝厚的胚芽,这些都需要通过石磨磨制而得。
而工业生产中的高筋面粉太过高精,根本达不到这样的要求,不过,这些已经不是路易所需要担心的。
家庭方便面与工业方便面不同,前者工艺粗糙、制作简单,后者工艺复杂,能量产,但很难保留手工的口味,而路易做的拉面,又与两者不同。
既保留了家庭制作的干净,又保留了工业的基本生产步骤:和面、压延、压花、蒸煮、淋汁和油炸。
和面、压延、压花,三者统一来说就是制作波浪形面丝的过程,波浪形的面丝,其“几”字的形态,既能完美适合餐叉的勾动,又能最大化地承接汤汁,使口感更佳,而也只有这种妩媚的波浪状,才令得方便面更诱人口欲。
路易选择制作的面丝大约直径0.8毫米,比工业生产的要细一些,但有了碱水的调和,却更柔韧一些。
以茼蒿圆润硬实的直茎作为竹刀(简易版制波器)使用,选取两块一面光滑平整的鹅卵石,烧热后两面施压,热度与重力能很快使面丝塑形,游走出波浪的纹路。
而接下来,才是蒸煮、定型。
虽然这里的人们更习惯于煎、炸、烤、焗,并没有自成一格的“蒸”的概念,但利用身边的事物,路易还是能够找到合适的蒸屉替代品——
骨头。
选择已经浸泡并且煮过的几根肋骨,边沿斩平整,用肌腱与肠衣捆绑,中间的缝隙刚好能够使水汽热气流通。
最上层先涂抹一层橄榄油,再撒少许面粉,事先蒸一小会儿,再放上面饼时便不会粘粘。
如此一来,水汽既能够携带着骨头的味道混入面饼中,增加鲜味的同时,又能使之慢慢定型。
路易只做了一种便于运输、节省空间的方形,这种形状可以直接切片,大量制作时很方便,但真正最难的部分,却在最后面。
油炸。
之所以难,是因为剧团本身的原因——这里没有油。
或者说,没有大量的油,剧团里所带的橄榄油都是瓶装,别说这么多的面饼,就算是一块也不够淹没。
但是,路易看了看自己的双手,他早就想到了一种大胆而又奇妙的方法,如果是在以前的世界,绝对无法想象,可现在……
……
尝试到第十五次不成功,路易的脸上没有失望,反而满是惊喜,这样的方法果然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