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宝儿仰头看着月光,眼神同月色一样澄明清澈。
姚溪桐忽然有些可怜她,不过是个刚及笄的姑娘,很小就孤身留在谁也不喜欢她的大夏皇宫,难得遇上一个以诚待她的男子,又怎么想到这男子接近她别有用心。
“公主,能同我说一说你和青山君是如何相识的吗?”
五年时光,无数细碎的往事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散落在萧宝儿心中。
她慢慢说道:“初入皇宫,太皇太后安排我与天子一起念书。宋太傅不喜异族,觉得我不配学习中原博大精深的文化,特地命人将我安置在学堂最后一排。天子来课堂的时间并不多,很多时间我都和那些质子一同听课……”
“田霁是个混蛋,自我进入课堂那天起,他就在前排和其他质子一起说北辽的坏话。说北辽人用手吃饭,平日吃的肉食都带着血丝,北辽王就因为能吃生肉才从几个皇嗣中脱颖而出被选为继承人……”
萧宝儿的话让姚溪桐充满疑惑。
田霁是齐主田令尹的嫡子,此人城府极深,为人圆滑,母族强盛,早已是各方默认的继承人。
当初太皇太后希望四霸将子嗣送入大都伴读时,齐主并未选中田霁,这人却主动要求入宫伴读,希望能借此时机深入了解大夏宫内各种复杂的关系与斗争。
如此聪慧大胆之人是会在课堂里大放厥词惹怒萧宝儿的人?
姚溪桐不信,耐心地等着萧宝儿继续讲述她在宫中的故事。
“我开始想着忍一忍就过去了,怎知田霁那厮根本看不出我的忍让,这怎么能行,侮辱我可以,侮辱父王绝对不行……”
讲到这,姚溪桐忍不出插嘴,“公主,你忍了多长时间?”
“一个早上,原本打算忍一天。午膳的时候他模仿北辽人吃饭,我忍不住把膳食全部扣到了他脑袋上……之后他要和我比试用餐礼仪,我答应了,并承诺输家学犬吠。”
“我那时刚入宫,身边都是从北辽带来的奴婢,她们也不懂大夏用餐礼仪。这事儿不方便找太皇太后,我只得在宫中四处询问,也不知那些人得了田霁什么好处,竟没人肯教我用餐礼仪……”
“宣泽就是那时候帮我的,他也坐后排,被我当成某个质子的小厮。心里还想,大夏贵族真奇怪,为什么要带着长相气度都那么好的奴才出门。”
“宣泽是庶子,在府里也没人教他用餐礼仪,他都是偷偷学会的。听他这么说,我才知道在大夏嫡庶分明,庶子的日子一点儿也不好过。”
“你知道吗,宣泽能有今天真的不容易,别人都睡了,他还在挑灯夜读,很多问题明明知道,却得在宋太傅那儿装出不知道的模样,就怕锋芒太露惹得其他人不高兴……”
姚溪桐打断了萧宝儿对宣泽的回忆,问:“公主,我们不是在说田霁吗?我还不知道用餐礼仪的比试谁输谁赢呢!”
“当然是我赢啦,宣泽教我的可是大夏最标准的用餐礼仪……本以为赢了就好,田霁却是个记仇的主,不过学了几声狗叫,他就将我当成了仇敌,整日找我比试……到了最后居然找我比女红。”
田霁和萧宝儿比试女红?姚溪桐隐约听出了一点儿端倪,他问:“这次你输了吧!”
“可不是吗,一个大男人居然会绣花,真让人鄙视。”
“输家的惩罚是什么,还是学狗叫?”
“没有,这次比试的惩罚是扮作小厮陪他出宫。”说到这里,姚溪桐的猜想被印证了,他问:“那日你是不是很开心?”
“是啊,那是我第一次出宫,外面可好玩了。因为打不过我,什么地方他都肯带我去玩,我们去喝茶听戏,看艺人杂耍……忘了说,那日还去了青~楼,我和他一起听壁脚,才知道大夏所谓的君子脱了衣裳一点儿也不君子。”
田霁带九岁的萧宝儿逛青~楼?姚溪桐真不知能说什么,“公主,你们只听了壁角?”
“当然不止,我还看人家脱衣裳,可惜脱裤子的时候被他捂住了眼睛。要是没看过其他男人,我怎么会夸你身材不错!”
姚溪桐尽量保持淡定,继续问:“之后呢?你们经常一起出宫?青山君怎么办?”
“带着宣泽一起啊!你是不知道,宣泽可惨了,都没怎么出去玩过,很多东西也没见识过,一个庶子过得还不如奴才,宋主真可恶。”
“田霁喜欢带着你和青山君一起出去吗?”
“我怎么知道?我们三个人也就出去过一次,原本说好还要偷偷溜出去,我的嬷嬷却犯了宫规要被处死。太皇太后喊人打她五十大板,我见过宫里怎么打板子,知道嬷嬷被打之后肯定活不成,没有办法,我亲手杀了嬷嬷。”
萧宝儿亲手杀嬷嬷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儿,初次听宫人说起,姚溪桐还把萧宝儿当成了冷血无情的怪物。【零↑九△小↓說△網】闹了半天是舍不得嬷嬷被打得皮开肉绽,生不如死,这才狠心杀人。
他问:“这嬷嬷犯了什么规矩?”
“有人告诉太皇太后,嬷嬷给陌生男子留门,想让其混入寝宫污我清白。宣泽确实翻墙找过我,那是因为他没有地方可以私下教我用餐礼仪、琴棋书画等等。”
“田霁告诉太皇太后的?”
“他否认,但宣泽偷偷找我这件事情,我只告诉过他。”
“嬷嬷的事情发生之后,你就不和田霁玩了?”
“我没有和他玩,我们之间只有输家和赢家的关系。事情发生之后他依旧和我比试,那时候宣泽成了天子伴读,我输得比较多,经常被迫教他射猎,陪他用膳,还帮他挑选出游的女伴。宣泽见我不开心,又约田霁比了一场,这次比策论。”
“天子虽未亲政,却已在太皇太后的辅佐下开始临朝,宋太傅觉得天子不来课堂,陪读失去了意义,课堂上不该有那么多学生。为此,宋太傅让大家交一份策论,写得好的可作为他的学生继续留在宫中,写不好的就随使臣回到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