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设置:
关灯 护眼
笔趣阁 > 兰陵风流 > 第一九九章 两个大人物的会晤

第一九九章 两个大人物的会晤

申时,皇城和宫城大明宫的鼓楼同时敲响钟声,下衙的时刻到了。各级官员和属吏们三三两两出了官署,或骑马或坐公共马车各回各家,也有三五同僚约了去酒楼茶肆伎曲吃酒喝茶做诗赋,也有去戏楼子里听说书、看木傀儡戏或新出的话本戏,或去百戏场看杂耍百戏,也有去跑马场或马球场、蹴鞠场看赛事的,或去东南西三市转一转,也有去斗场的,观看各种禽斗兽斗还有人斗……总之,天气虽然热,官员们闲娱的乐子还是一样不落。

魏重润的尚书省官衙是在皇城内,与北面的旧宫太极宫仅隔了一条横街,但与新宫大明宫就有比较远的距离了,魏重润一般上午在大明宫中朝的政事堂内,下午则回尚书省处政。这日的堂议是在午膳前结束,魏重润用完宰相堂食后,便出宫回了尚书省——下午宰相各自处政,不会再有堂议,除非特别重要紧急的事务,今日议案虽然悬而未决,但显然还不具备打破这个规例的资格。申时钟响后,魏重润也下衙出了省,出皇城后回了本务坊的宰相官邸。

但他回府后换了身便服,带上两名登极境护卫,又策马出了府。

魏重润当然不是去游玩娱乐,他平时除了和同僚必要的应酬外,一般多是微服逛市集了解民情,或者去计然学会处理学务,或者去公利图书楼阅读书籍,有时也去里面的书画厅观赏不允许外借的书画,那里有皇室贡献出的名家真迹,也有大唐历代书画家临摹的名画佳作,当然最多的,是大唐书画大家们本人的作品,免费赠给公利图书楼收藏,供公众观阅。有时魏重润也去公利图书楼的辩书楼,那是另外一座楼,建为一间间的独立小厅,用于阅书者交流学问,士农工商各民皆有出入,还有僧侣道士,和持有居留凭历的外国人,形成了各种交流圈子——魏重润常去这里,因为可以听到不同阶层的声音。

他这会出府的目的地就是图书楼的辩书楼。

他要去的是帝国最大的公利图书楼,即世宗皇帝下诏敕建的第一座公利图书楼,坐落在西城光德坊,西边隔着一条大街就是有名的长安西市,每日有几十万人流来去,和物贵价高的东市相比,西市更加平民化。而且京兆府就在光德坊内,出入办事的官吏和百姓很多,也就方便了顺道去图书楼看书或查阅资料。——世宗将图书楼建在这里是极费苦心的。

魏重润带着护卫在图书楼外下了马,便有杂役上来将马牵去马厩。这是规矩,进图书楼求取知识要用自己的脚走进去,不能以车马代步。

魏重润习惯性的仰望,高高的门楼上悬挂着世宗皇帝的御笔横匾:天一公利图书楼。

“天一”取天一生水之意,避火,同时也包含着天下第一座公利图书楼的意思。而到后来地方上各道陆续建起公利图书楼后,这座天一图书楼楼又有了“天下第一大、藏书第一多”的意思,还有足不出户便可知天下、知世界,这也是天下第一。因为这座图书楼里还有很多用唐语翻译的外国书籍,其内容包罗万象,而且收藏了许多名家游记,不仅有大唐天南海北的各地胜景,还有探险家们游历海外诸国的游记,有地理、风景、人物、风俗等等,真可谓地理厅中待一月,不知天下那也难。

魏重润年轻时也喜欢去地理厅,除了那些书籍外,最吸引他目光的就是从空中悬下来的地球仪,机关的操控,缓慢而不停止的由西向东自转着,站在一个地方不动,就能看清整个世界,让人震撼又澎湃。站在那颗巨大的星球下面仰望整个世界,顿生一种渺小感。但对他们这些年轻人又激出热血的奋发感——天地如此之广,世界如此之大,岂可居于井底而观天?岂可拘于斗室而不高飞?但当魏重润做了宰相后,立到下面时,就生出另一种感慨:大唐帝国如此强盛,在整个世界中却也只是小小一片。这时他禁不住想:年轻学子提起高宗就称“圣高武”,热血景仰,应该与这位陛下将大唐的疆土从一匹骏马扩大到一头巨象很有关系吧!……这真是,直观的冲击,哪个男儿没有建立功业、驰骋天地的野心?这个东西也很能激起君王的开疆拓土欲/望。从此之后,魏重润便很少去地理厅,相比那位开拓疆土的铁血陛下,他更敬仰开启民智的世宗、改善民生的昭宗。

是以,当这位宰相接到李毓祯提交的两份议案时,他心中极为高兴,这都是有利于改善民生的啊,尽管知道这位殿下不可能出于“爱民如子”的情怀,但她能有帝王的责任心,关注民生并付诸行动,魏重润就很满意了。

他下马后没有直接入大门,而是在门楼外的照壁前先长揖一礼。

照壁是用光亮鉴人的黑色云滇石镶成,上面是世宗亲笔的敕文,一年前新髹了金,光采耀目,正楷笔体苍劲又朴实,写的是普通百姓都能懂的大白话:

“朕希望:我的每一个子民,都能自由的读书,识字,拥有得到知识的权利。因为知识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它能让我们聪明、智慧,脱离无知、愚昧;它能让我们不再贫穷,变得富有;它能让我们脱离疾病,拥有健康;它能让我们脱离弱小,变得强大;它能让我们脱离低劣,成为受人尊敬的高尚人。知识就是阳光,不论贵贱、男女、肤色、族别,它都平等的洒在我们身上。在知识面前,我们是平等的。但只有怀着一颗诚敬的心,不怕辛苦,不怕他人的嘲笑,努力向学,谦虚求教的人,才能得到知识的回报。”

这段敕文镌刻在每一座公利图书楼的照壁上,每一个进入图书楼阅书的人,首先看到的就是这段“任何人都有权利读书”的圣言,它像火炬一样,照亮了很多人的心。这些人,不仅仅是大唐的人。

魏重润即使已经读过许多遍,每次站到它下面时,他还是会一字一句的读出来。他永远记得,当年那个衣着寒酸薄底鞋子磨破的少年,靠着双脚走了一百里路,站到州里那座图书楼的照壁下时,是怎样的热泪盈眶!他没有钱,但只要踏进前方那道门,就有无数册书籍供他阅读汲取,那些宝贵的知识,不需要他掏钱,只需要一颗诚敬、不畏艰苦的心,而这些,恰恰是他不缺乏的。

世宗给他们敞开的,何止是一扇大门,而是一个缀满明珠宝玉的殿堂。

魏重润每次诵读时都在心里告诫:不要忘了以前,那个贫穷的,只能喝粥勒紧裤带苦读的少年。

魏重润进了大门后就去了辩书楼,上到二楼一间门楣题着“洞香春”的小厅,门边有镀铜方牌铭字注明:计然学辩室。

这是专供计然学讨论交流的地方。

计然学不是大唐新兴学派,而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专攻货殖之务,上升到国家经济,春秋时的陶朱公范蠡、齐相管仲,战国时的魏相白圭、秦相蔡泽,都是有名的计然家。但至西汉时,因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斥为“谈利不义”的计然学便陷入了低谷,乱世期间因恢复经济曾有冒头,但始终为士族轻鄙,到了大唐有所改善,但也是托于“范、管、白”的先贤之策下,没有谁敢说自己是计然学派。直到大唐高宗时代,因为这位陛下频繁的战争需要强大的财政支持,那些有计然之才的官员们被纷纷发掘重用,计然学才开始重新显于世前。而至昭宗时,这位皇帝陛下就是有名的计然大家,被载入史册的“昭宣变法”就是许多计然家的心血,在这位陛下的大力扶持下,计然学派迎来了春天萌生之后的火热夏天,俨然与儒、道、墨、兵、法、易这几家显学一样,成为年轻人青睐的第七显学了。因为科举增设了计然科,而户部、太府寺,和地方的转运司、户曹等官员,都必须通晓计然学才能入职,而户部太府寺的长贰官和诸道转运使,十之七八都是计然科进士出身。

魏重润就是长治朝有名的计然大家,并且身兼帝国计然学会的社长,也是昭宗创办的《计然学刊》的第七任总编,还身兼国子学太学的《计然学》经学博士之职,他主讲的计然大课,每次都是水泄不通,窗牖下屋廊上都站满了人。但许多遗憾魏相授课太少的学子们不知道,这位政务繁忙的宰相每月都会抽一个时辰到“洞香春”坐一坐。

洞香春这个名取自计然学鼻祖之一、魏相白圭建立的安邑洞香春之名,那里曾经一度是战国士人荟萃辩学论政的中心。而辩书楼的这间洞香春只是计然学新进者交流的地方,“门内人”不来这里,嫌这里交流的问题太肤浅,多是聚在计然学会。但魏重润喜欢来这里,因为这里没有门槛,谁都可以进,这里的年轻人好为人师,即使商人、作坊主拿着借阅的书籍请教,也有年轻士子耐心讲解……是的,这里有襕衫士子,也有穿着丝绸长袍的商人和作坊主,还有穿着短衫的匠户和农户,魏重润就曾经为一位拥有三十亩田地的农户解决过如何分种作物才能获得最大收益的问题……魏重润喜欢的,就是在知识面前没有阶层,人人都可以学,而不是被出身或财富垄断的高贵。

不过魏重润今天来这里,不是为了提携新进、交流知识,而是为了“偶遇”一个人。

这个人,没有任何官身,却是一位“大人物”。

他与魏重润有着相同的癖好,喜欢到这种学问粗浅的辩学室里转一转,而且各个辩学室他都会去转一转,尤其喜欢接触那些一脸忐忑的匠户农户,主动上前为他们解答问题。魏重润在洞香春与他偶遇时,两人都心照不宣的没作称呼,只是沉默的交流,而此后都有了默契,凡是魏重润固定来的这个时辰,那个人都会来到这里,两个人在纸上讨论学问,交流看法。

今日魏重润照例是穿了件普通的丝绸襕衫,戴着垂脚幞头,右肩上挎着普通的青布书囊,内装纸笔,看起来就是进入图书楼读书的普通文士打扮,除了气度不类普通人——但进入图书楼的阅读者中,不乏达官贵人、学问大家和风流才子,个个都有通身气度,魏重润在其中并不突兀,再者来这里的人都是为了读书求知识,要么是观赏名家书画,没有谁多去关注别人;即使有认识魏重润的,也知道这位宰相来这里是读书的,不会不识相的趋上前去行礼。

他进入辩学室的时候,那位已经到了。

辩学室的陈设都是一样的,最前面是一张半人高的讲台,下面是成弧形排列的杉木桌和四腿方凳,既有可以容十人围坐讨论的长桌,也有供四人交流的方桌和两人交流的小桌——那人就坐在靠东墙的一张小桌旁,一眼注目的就是他的头发:剃得很短,是那种被上流人蔑称的“平头”,不能束髻,当然更不能戴士人象征的冠。他上身依然是一件对襟竖排布扣的粗布短衫,腰扎布带,下身是灯笼裤打绑腿,似乎要经常要走长路的样子,脚上是一双千层底圆口黑面布鞋,走路轻便,耐磨。看起来就是关陇一带出来的农户,因为缺水,乡里人头发都剪得短,男人剃平头的很多:省得洗头发费水,而不洗就要长虱子,痒得难耐,干农活都要受影响。

——但农户没有他的从容,坐在这种书香浸染的地方,就像在自家院里一样。

他粗眉长方脸,容貌有些普通,面色黧黑,搁在桌上的手也很粗糙,仿佛经常干粗活的样子,但给人很有力量的感觉。身材不是很高,也不魁梧,但坐在那里给人一种沉默的山岳的感觉。

这就是墨平,墨家兼爱社的社长,一位沉默又坚定的墨者。

墨平并不姓墨,他原姓程,他的儿女也姓程,但每一任兼爱社的社长无论原来姓什么,担任社长后都会改姓墨,以示继承墨家“兼相爱,交相利”的宗旨、不忘墨者之志。从兼爱社立社迄今八百年,每任社长都有特色,但“朴实,沉厚”似乎是他们共同的特质。而这一任的社长还多了个显著的特点——寡言,这一点尤其表现在对待上位者的时候。

他看见魏重润过来只是点了点头,粗糙的大手就将一张写满计然学问题的土纸推过去。

这是最便宜的纸,一文钱一刀,物价上涨也没影响它,几十年不变,魏重润穷的时候都是用这种纸,做了宰相也没嫌弃,他书囊中装的就是土纸,伸手取出一叠裁好的方笺,自笔盒拿出削尖的石墨芯硬笔,在一张空白纸上解答起来。

片刻,将纸推过去。

墨平看了一会,提起石墨硬笔在空白纸上写了几句,又推过去。

……

两人这般沉默往来。

辩学室里虽然在交流,但声音都不大,如果不是全室讨论同一个话题,各张桌子讨论的声音都会有意的压低,而更多的是通过纸上笔墨的往来——计然学最让初学者头疼的,其实是那些各种计算投入产出的函数公式,因为入门书籍会将计然学的道理讲得很浅显,还有实例讲解帮助人理解,但是函数公式即使有推导过程,没有扎实算学基础的人也是两眼抓瞎。

但这两位没有讨论计然学函数,如果有人看见他们纸上交流的问题,即使是计然学会的资深会员都要瞠目,那是在计然学书籍中完全没有的观点,还有启人深思的,让人一震的论点,而他们笔尖下的犀利辩驳更加精彩……这两只硬笔在昨晚也被主人写书稿时使用过,忠实而又沉默的笔尖知道,土纸上的一些文字就是主人书稿的内容。

两人笔尖沉默的往来,一个时辰就过去了。魏重润收拾纸笔,当先起身,拱手离去。墨平继续坐了一阵,将那些对答纸再一一看过,叠好收起来,放入书囊中,也起身离去。

两人自始至终没有说一个字。

但该说的,想说的,都已经说了。

***

帝国宰相和墨家兼爱社的社长在辩学室定期相会的事,对于有消息网的人来说不是秘密。

但这不能成为魏重润的政敌攻击他的话柄,御史也不会上弹章参他结党。大唐律法中有“结党营私”罪,但重点是“营私”,不是“结党”。太宗说有利益就有朋党,皇帝能消除利益么?不能,那还禁什么?所以呢,只要不被靖安司和御史台揪住你结党“营私”“图谋不法”,或者结党匪类、作奸犯科之辈,朝廷不会干涉帝国臣民私人交谊的自由——当然,结交外国重要人物除外,官员必须向靖安司报备。

很多人都想知道魏太宰与墨家首领谈了什么——没有几个人相信这两人真是做学问交流。但事实上,这两位确实在探讨学问——墨平同样是位出色的计然学家,只不过人们说起他时,总是因“墨家首领”而掩去了他其他方面的光辉。

虽然很多人想知道这两位在谈什么,而这交流的内容必然两人对答的土纸中,但没有人去打那些土纸的主意,这两位出行暗中必是有宗师保护的,没有宗师实力的谁敢去拦路行抢?就算有宗师实力的,也得考虑打不打得过,动手会不会暴露路数,事后被查出身份等等,总之得不偿失,不值得冒险。

总之,帝国宰相和墨社长的相会一直平静,风波不起。

这日墨平照例很平静的回了家,路上没有任何风波。

他的家就在西城,距离图书楼仅一个坊,是简朴的两进院子,院里栽着十几棵大榆树。这种树在北方很常见,但难解难伐,能成家具的很少,被木匠称为“榆木疙瘩”,后来成了俗语,形容人顽固不开窍。但兼爱社墨者的家里都栽着这种树,似乎是一种共同特色。

院中最老的一棵大榆树已经有上百年了,树荫浓密,即使炎炎夏日在下面也很阴凉。此时树下的凉榻上就坐了一位穿着夏布袍子的老人,摇着把白布包边的大蒲扇,看见墨平就吆喝一声,“哎哟你再不回来,我可要坐出茧了。”

墨平看见他,点了点头表示招呼,“家里有人生病?”

他出门的时候,家里人都很健康。

太医令大国手上门,有何贵干?

皇甫安存翻了下白眼,“老朋友就不能来看看你?”说着哈哈一声,“当然是有事的。”

在墨平面前别耍花枪。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大王叫我来巡夜影后大人别驴我(娱乐圈)吾家小娇妻元帅是狼王毒死你算了触不可及会隐身的秦先生影后的少女心[古穿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