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后台,余颖一看,中文系的众多演员也都是打扮的是很漂亮,各种服饰都有,有穿旗袍的,也有穿少数民族服装的。
但是还没有一位像余颖这样,从头到脚都是拷贝历史上的装扮。当然妆容除外,余颖可不打算化古代的妆容,在现代人审美观看,那纯古代的化妆实在是不怎么好看。
事实上余颖的节目排的比较靠前,毕竟她只是大一的学生,很多学姐、学长们更加受欢迎,对此余颖倒是有种巴不得如此感觉,那么就可以早早离开,回去再学习一会。
等主持报出节目名的时候,台下的人不少人笑了起来,这名字很讨巧,等余颖走上舞台的时候,台下安静下来。这一刻舞台的灯光一下子暗了下来,只有一盏灯照射下来。
余颖行了一个古代的常礼之后,就把一只竹笛举起放在唇边。
笛声悠扬,余颖轻轻吹奏着,就仿佛出现了一轮圆月高高挂在空中,人们不知不觉中沉醉于乐曲声中,甚至都不知道什么时候笛声消失,等他们从梦境一般的乐曲声中清醒过来,余颖已经消失,甚至连影子也看不见。
余颖的一曲《良宵》最终轰动一时,很多人都想认识一下中文系新出的系花,但是她本人就仿佛从来不知道这回事,对一封封情书全当看不见,戴着一个黑框眼镜,遮掩住几分容光,依旧奔波在教室之间。
就仿佛那个吹奏笛子的古代仕女只不过是人们心目中的幻影一样,余颖依旧只是那个爱读书的古板书痴,不过她倒是给两个舍友一人做了一套汉服。
对于余颖会手工制作汉服,张琴是感觉有些奇怪的,这个时代几乎都用的是缝纫机,不知道余颖为什么会手工缝制衣服,难道是因为宿舍中没有缝纫机的缘故?最终张琴还是没有问出这个问题,因为没有必要。
对此余颖什么都没有解释,毕竟她不可能说下一次任务有可能在古代,手工缝制衣服是古代女子的一项生活技能,甚至她还学了各种绣花的针法。
在渐渐机械化的时代,很多手工技能已经不吃香,甚至要失传了。
而余颖则觉得艺多不压身,手工缝制和绣花什么的,只当是一种消遣,当然她可没有以此为生的想法,对别人羡慕她穿的汉服,只说是请人做的。
不过最令余颖吃惊的是,还有人问她是否愿意去拍电视、电影,对此余颖坚决地说:“不!”
现在社会明星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不在属于下九流。拍戏也可以提高自己的演技,但是演艺界那潭水太深,余颖可不喜欢趟浑水。
一旦签约,就没有人身自由。更没准合同里有不少坑人的地方,一不小心就掉进万丈深渊,要知道潜规则可是处处可见。最坑的是成了明星也就没了什么隐私权,是个人都可以yy。
而且当演员很辛苦,冬天拍夏天的场景时,寒冬腊月都要穿纱衣,夏天拍冬天的戏份时,三伏天穿棉袄至于什么冒雨拍戏更是小菜一碟。
甚至为了提高知名度,还要参加各种活动。看上去风风光光,实则要吃不少苦头。
所以余颖绝对不进演艺圈,别人说的再好,就算是天花乱坠,也不干。有这功夫不如好好学习,然后毕业后挣些钱,也不要太多,只要能过的舒舒服服的就行。
当然谁愿意干那一行,余颖还是蛮佩服的,有了他们才有了丰富的文化活动。毕竟在演艺界里,也有德艺双馨的演员,凭自己本事吃饭,让余颖感觉他们值得尊重。
渐渐的余颖在中秋节晚会造成的风潮过去了,毕竟余颖不喜欢出风头,但是其他人就不见得不愿意出风头,不断有新人出现,余颖却进入潜水期,新人就渐渐盖过余颖。
余颖巴不得这样,她是来学习各种知识,而不是当什么系花、校花的,这些头衔有什么用?同样她更不是跑大学里来谈恋爱的。
原本以为就这样过去,余颖也可以再过一个相对平静的日子。却不知道有人把中秋晚会上照片给搞到手,引起一阵轩然大波。
当然余颖一点也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她怎么也没有想到会有这一场风波的到来,根本就是躺着也着枪。
于是在李颖和王晓晓的之间的旧账还没清算的时候,余颖在什么都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的情况下,莫名其妙的和王晓晓接了新仇。
不等余颖发现这个问题,自认为自己是正义使者的王晓晓已经气势汹汹的到了,最终搞得事情不可开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