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脱坯的泥是要提前闷上的,便于土充分吸收水分,第二天和起泥来也容易,“熟”的快!。
时间紧,劳动力多,大家只好分成几组,现起土、铡麦秸、担水和泥。
按照常规。把土、麦秸、水掺到一块后,闷一会儿,就用三齿刨着来回倒腾。从这边倒到那边,再从那边倒到这边,倒几个个儿,泥也就和熟了。
由于没想到会来这么多人,早饭只管了提前说好的六个,其他人的早饭都是在食堂喝的稀粥、一个刚够塞牙缝儿的窝窝头。再加上长期缺乏营养,刨了几三齿,就大大汗淋漓了,一三齿刨下去,入泥不到一半儿。
“我们踹吧!”有人提议说。
“行!”众人迎合。
于是,人们纷纷脱了鞋,挽起裤腿,下到泥里踹起来。
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因为人们知道,已经没几个人轮得动三齿了。用脚踹就不同了,用的是自身的重量,一脚一脚踹下去,也能把泥和熟。
脱皮和泥是关键,必须把泥和熟和均匀了,不夹生了,脱出来的坯才结实。
然而,人们低估了踹泥的艰辛(其实是低估了自己身体的虚弱程度),一脚踹下去。麦秸草根扎脚不说,要想把脚从没小腿肚的稠泥里抬起来,得使出浑身的力气。
踹了几下,就气喘吁吁了,身子也晃动的厉害。人们为了防摔倒,就两个或者三个人互相摽着膀子,一起踹。
腊梅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直怀疑自己鼓动父亲脱坯是错了。只想到了让人们卖力气吃顿饱饭,没想到人们的体质已经很虚弱,根本承受不了这么艰辛的劳动!
人已经发动起来了,后悔也晚了,唯一补救的措施,就是给人们吃东西——补充能量!
食堂里的窝头得中午才能蒸熟,这个指望不上。那就去前世现代买馒头。
前世现代的王店村有馒头房,这个点儿已经蒸出来了。
腊梅从空间通道来到前世现代。
还好,王贵永的三轮车还没送回去,推着来到馒头房。
馒头是机器做出来的,大小样式一模一样,四个一斤。
腊梅要了五十斤,装了满满十塑料食品袋。
腊梅经常赶王店集,也断不了与人们见见面,人们都知道她是王贵勇家住房的孩子。
馒头买的又多,老板十分高兴,塑料食品袋都是用的双层,亲自给腊梅放到三轮车上。
腊梅不敢直接把馒头放到工地。与玉米面一样,放在母亲马惠恩的家里,然后把母亲叫回来,让她用小推车给脱坯的人们送去。
马惠恩心领神会,知道这是白头发老奶奶送来的,也知道脱坯的人们都在饿着半截肠子给自己脱坯,哪里还敢怠慢,立马把馒头放到了自家的簸箩里,用小推车推到工地。
还从伙房送去了一桶白开水。两大摞吃饭碗,让大家边吃馒头边润嗓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