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族长见此抚掌大笑,便让陈述一笔一笔的记录每家每户何年何月缴多少银钱。
不到半个时辰,陈述就记录完全族人上缴的银钱。
这次出钱,陈家除外之外,里面最多的一家出了一百五十两,这人叫陈莫生,算起来还是陈述的隔房堂叔,陈莫生的爹跟陈述的爷爷是亲兄弟。
陈莫生家里老人已经去世,两个儿子一个姑娘,两个儿子已经娶妻,姑娘也嫁人了,还是嫁到县城做正头娘子,夫家开着一个杂货铺。
平时他们家从来不去女儿女婿家打秋风,但是这次族里有这么好的事,同时也事关家里孩子的未来,陈莫生只得厚着脸皮当晚就去县城找了女儿,跟女儿借了一百两银子。
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找过女儿女婿打秋风占便宜,所以他这次开口借一百两,女婿倒也没有反对,甚至问他够不够,如果不够还可以多拿点。
陈莫生直说一百两就够了,借到了钱拒绝了女儿女婿的留宿,当晚就赶了回来。
借的一百两,再加上两个儿子和他自己这段时间出去起炕床赚的钱,一共有一百六十两,因此留下十两做家用。
再一个也是准备留着翻年后给家里的两个孙子做上学的束脩用的。
除了陈莫生一百五十两,再就是老族长家和另外一个族老家,他们各自出了一百两。
剩下的基本都是二三十两的,最少的是只有一老一幼人户,这家人老的已经五十多岁了,大家都叫他林阿么,林阿么是个苦命人。
年纪轻轻就死了丈夫,一个人含辛茹苦的养大儿子,眼看儿子成亲生子,他就要开始享福了。
哪晓得一次儿子一次上房修屋他年龄大了,精神不济了,私塾估计也就这两年后不不开了,正好我这开个书院,到时候想读书的孩子不去县里,估计就只能来我这了。”
“所以我想既然要办就办个大一点的,而三脚下的那块荒地地正合适,竹林清理一半留一半,那个淤泥潭我想着在里面种些莲藕,到时候还可以赏莲花吃莲藕,一举两得。”
陈述早已想好了他的书院怎么建设,他的想法可不是一个小小的私塾,他的梦想是很大的,不说办个大学,起码也要是幼儿园到高中毕业吧。
老族长看他已有注意和计划,便也不好再开口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