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无岁月。
当袁来坐在千山峰顶寻求突破之道的时候,外界仍战火连连。
在战争开始不久,便有许多人预测这场战争绝不会拖得很久,甚至有人放言剿灭叛军三月足够。
但是现实狠狠地扇了他们一巴掌。
不,不只是一巴掌而已。
如果这些人在最初的时候有能力知晓未来的种种变化,他们或许便会乖乖地闭上嘴巴。
在张陵起兵之前,处于和平中的人们对jūn_duì的强大已经开始慢慢淡忘,并且也开始有意无意忽略强军与弱军的巨大差别。
以至于一些人认为只要用人海堆上去,并予以足够的后勤补给,就是攻无不克的。
在某种程度上这个想法并不算错,战争打到后面就是拼钱拼资源,在这点上朝廷不惧任何人。
但是让一些老臣吃惊的则是当战争一点一点延长时间,西北那两三个州府的贫瘠之地竟然能源源不断地输出钱粮甚至是士兵。
这才是让他们想不通的,这时候一些掌管钱粮的经济类官员才恍然大悟,明白己方之前的许多年对西北的财力、粮食储备以及动员能力严重低估了,或者也可以说是对方掩藏的很好。
后者是个好理由,可以堂而皇之地说不是我方不努力而是敌人太狡猾。
总之,无论是西北军的后勤还是前方士兵的战力都在不停地打破一些人的认知。
这种打破慢慢成了一种势头,以至于让许多原本盲目信任朝廷强大的草民也开始摇摆起来。
这种现象很可怕,可惜京城居庙堂之高的官员们并没有及时发现这个问题。
民心正在慢慢转移。
草民的意思不只是说人命如草的低贱,还有个意思就是这群人真的就是一群墙头草,哪一方的声势大,就往哪边朝拜。
所以在战争开始第四个月,民间的风向开始有了变化。
这些细微的变化虽然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实际用处,但是西北军的智囊们却为之兴奋。
这是个好兆头。
而对于朝廷而言,麻烦就要多得多,朝廷太久没有打仗了,以至于从上到下对刀兵都生出了一种梳离感,这种感觉平常无事,而如今却成了催命符。
朝中有本事的将领太少,而尸位素餐的酒囊饭袋更多。
这个问题第一次被爆发出来是因为一位大将的倒戈。
一直死死拖住申屠沃甲大军攻势的那位被评价为缩头乌龟的启国将领在面对同僚和上官的指责之际,勉力支撑了一段时间,权力却越发被消减,人也心灰意冷,西北军看准时机进行了一次成功的策反,这次策反的成果是被死死挡住的西北主力大军宛如被堵的洪水,一朝释放,便是轰然前行。
攻城掠地,一时势头无两。
相对于jūn_duì上的顺利,在修行者的较量上两方却陷入胶着。
朝廷人多但心不齐,西北人少但皆没有后路。
两者各有优缺,互相陷入拉锯战。
而在最顶端的较量中则竟然是西北军略占上风。
久居南洲的那个宗门再一次正式出现在世人眼前,便爆发出可怕的底蕴,南宗的高手大批赶往战场,成为了朝廷修行者的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