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设置:
关灯 护眼
笔趣阁 > 乱明 > 钱谦益的史学贡献

钱谦益的史学贡献

钱谦益反复吟诵这诗,觉得诗中所记张士德在“虞山”、“捐躯”一事与实录有出入,由此引了他对张士德被擒时间、地点的怀疑。他列举了大量史料,纠正了《实录》的错误,考证出张士德应该于丁酉(1357)年在常熟的湖桥被擒。

2.陶安调任黄州的时间

《实录》记载,陶安被任命为黄州府知府在辛丑(1361)年九月,五年以后又调任饶州府知府。而徐纮之《集传》与谢理的《太平人物志》均认为陶安是于癸卯(1363)年被任命为黄州知府的。那种说法正确呢?钱谦益据陶安自己的诗文作了详细的辩证。壬寅年,陶安《忆别》诗中有:“七年同在省东厅”[4](三p2111)的诗句。由此可知,从乙未(1355)年至癸卯(1363)年,陶安一直在金陵,不可能于辛丑(1361)年出知黄州。陶安在甲辰(1364)年又有诗曰:“今年春二月,玺书命守土,两日抵其州,又值连月雨。”[5](三p2111)则他出任黄州知府的具体时间应该为甲辰(1364)年无疑。

(三)实事求是,存疑存异

史家不仅要广闻博识,更须有缜密的思维和严谨求是的学术素养。考证严谨,以疑传疑,不妄下结论是钱谦益历史考证的重要原则。比如:

对曹国公李文忠的死因,史家记载不一。俞本的《记事录》认为,李文忠生病以后,淮安侯华中侍疾进药,李文忠饮药后死去。王世贞《史乘考误》认为,李文忠招纳了很多门客,招致朱元璋的不满。后来朱元璋找借口尽杀其门客,李文忠很害怕,自缢身亡。钱谦益参阅各家相关记载,对华中进药一事表示怀疑。对于李文忠具体死亡原因,由于没有可靠的史料支持,他只能感叹“若曹国得罪之故,史家阙如,无可考证,吾不得而知之矣。”

据《实录》记载,东川侯胡海死后,朱元璋亲自辍朝为他致祭。国史也郑重为其立传。这样看来胡海是不是得到善终了呢?对此,黄金持肯定态度,认为“当时党论一兴,元功宿将惴惴焉朝不谋夕。海独能摆脱众中,一辞莫逮。卒荷宠灵,考终牖下”。钱谦益怀疑胡海是受胡惟庸案牵连而被杀的,但是又没有确切的史料来证明,不好妄下结论,只能表示:“东川之有罪与其得免,则史既不书,他亦无可考也。

钱谦益开阔的学术视野和严谨求实的学术精神令人敬佩。

综上,钱谦益明史考证的重心是元末明初之际的疑案。钱谦益广征史料,参考诸家记载,详细地归纳、考证,揭示出很多历史真相。其不少考证结果便直接体现在清朝官修《明史》中。

四、钱谦益的史学影响

钱谦益对明代史事的考证和著述,对于清代官修《明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试细论之。

第一、有关传记影响

钱谦益交游广泛,文笔优美。明清之际不少遗民、故友以碑传、铭文相托。此外他的《列朝诗集小传》也挖掘、搜罗了明代很多诗人、儒士的生平事迹。这些为撰修《明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甚至《明史》中有关传记就是以钱谦益的作品为蓝本,加以删节而成。特别是史官尤侗所撰之《文苑传》初稿,只是略加删节,几乎全部录用钱谦益的原文。后来汪由敦在《史裁蠡说》中说:“文苑则取其制作可传者,或关系一时风气,如前后七子、袁道宏、钟惺之流,略为论列流派。否则不必滥收。未可以钱谦益、曹能始之品题据为定论也。”(《明史例案》卷4之《汪文端史裁蠡说》)但是细观《明史·文苑传》修改后的定稿,很多地方仍然与《列朝诗集小传》吻合,只是在表达上更精炼了一些。试抄录钱谦益、尤侗以及《明史》对何良俊的记载,对比如下:

《列朝诗集小传·何良俊传》

良俊,字元朗,华亭人。少而笃学,二十年不下楼,或挟荚行游,忘堕坑岸,其专勤如此。与弟良傅,字叔皮,同学。叔皮举进士,官南祠部郎,而元朗以岁贡入胄监。时宰知其名,用蔡九逵例,授南京翰林院孔目。元朗好谈兵,以经世自负,浮沉冗长,郁郁不得志,每喟然叹曰:“吾有清森阁在东海上,藏书四万卷、名画百签、古法帖鼎彝数十种。弃此不居而仆仆牛马走,不亦愚而可笑乎?”居三年,遂移疾免归。海上中倭留青溪者数年,复买宅居吴门,年七十始归云间。元朗风神朗澈,所至宾客填门。妙解音律,晚畜声伎,躬自度曲,分寸合度。秣陵金阊,都会佳丽,文酒过从,丝竹竟奋,人谓江左风流,复见于今日也。吴中以明经起家官词林者,文徵仲、蔡九逵之后二十余年,而元朗继之。元朗清词丽句,未逮二公,然文以修谨自励,蔡以刻见讥,而元朗风流豪爽,为时人所叹羡,二公始弗如也。元朗集累万言,皇甫子循为叙,又有《何氏语林》、《四友斋丛说》行于世。尤侗撰《明史·何良俊传》初稿

良俊,字元朗,华亭人。少而笃学,二十年不下楼,或挟荚行游,忘堕坑岸,其专勤如此。与弟良傅同学。良傅举进士,官南祠部郎,而良俊以岁贡入胄监。时宰知其名,用蔡羽例,授南京翰林院孔目。良俊好谈兵,以经世自负,浮沉冗长,郁郁不得志,每喟然叹曰:“吾有清森阁在东海上,藏书四万卷、名画百签、古法帖鼎彝数十种。弃此不居而仆仆牛马走,不亦愚而可笑乎?”居三年,遂移疾归。海上中倭留青溪者数载,年七十始归云间。良俊风神朗澈,所至宾客填门。妙解音律,晚畜声伎,躬自度曲,分寸合度。秣陵金阊,都会佳丽,文酒过从,丝竹竟奋,人谓江左风流,复见今日也。所著《文集》及《语林》、《丛说》行于世。《明史·何良俊传》

其后,华亭何良俊亦以岁贡入国学。当路知其名,用蔡羽例,特授南京翰林院孔目。良俊,字元朗。少笃学,二十年不下楼,与弟良傅并负俊才。良傅举进士,官南京礼部郎中,而良俊犹滞场屋,与上海张之象,同里徐献忠、董宜阳友善,并有声。及官南京,赵贞吉、王维桢相继掌院事,与相得甚欢。良俊居久之,慨然叹曰:“吾有清森阁在东海上,藏书四万卷、名画百签、古法帖鼎彝数十种。弃此不居而仆仆牛马走,不亦愚而可笑乎?”遂移疾归。海上中倭,复居金陵者数年,更买宅居吴阊。年七十始返故里。

另外,《明史》中如唐寅传、祝允明传等都与《列朝诗集小传》有言辞吻合之处。这不仅体现了钱谦益的史学价值,更体现了他的史学影响。

第二,有关明史疑案遵从钱谦益的论断

明初史事疑案甚多。这不仅是明代各史家关注的焦点,更是清修《明史》诸史臣考辨的重点。靖难之后,建文帝逊国与否是当时史学界争论的一个焦点。王世贞认为建文逊国说不可信,“大抵建文出亡与否不可知”,体现了存疑的精神。但此后伪史杂出,不少附会建文逊国故事的记载流布民间。其中以《致身录》和《从亡笔记》影响最大,以至于像谈迁这样以严谨著称的史家都信以为真。钱谦益于崇祯年间作了《考》及《书考后》两篇文章,以确凿的事实考证出二书乃是伪书。曾任清修《明史》馆总裁的王鸿绪说:

逊国诸书大率附会而《致身录》最后出,汇诸说而缘饰之,遂为好事者所称道。崇祯中,南京给事中欧阳调律上其书。学士钱谦益据吴宽所撰《彬墓表》作《致身录考》,指出其必无者十,固已无遗议矣。《明史例案》卷3《王云横史例议下》

看来,钱谦益的考证成果是得到普遍认可的。在此基础上,钱谦益进一步指出:

大抵革除事迹,既无实录可考,而野史真赝错出,莫可辨证……正史既不可得而见矣,后之君子,有志于史事者,信以传信,疑以传疑,无好奇撺异而遗误万世之信史,则可也。

可见,钱谦益对建文逊国与否也是持“信以传信,疑以传疑”态度。但是,钱谦益在其晚年所著的《列朝诗集小传》中又有“帝(建文)逊位后入蜀,往来滇、黔间,尝赋诗一章,士庶至今传诵”的说法。是不是钱谦益晚年改变立场,而持建文逊国说了呢?在为赵士喆《建文年谱》作的序文中,钱谦益表示:“信固当传,疑亦可恤。过而存之,不忍废也。”由此可知,钱谦益晚年虽较倾向于建文逊国说,但因没有史料支撑,不过是“过而存之”罢了。

清修明史时,又为此事争论不休。徐嘉炎力主建文逊国说,而朱彝尊和万斯同认为逊国说不足信,王鸿绪《明史稿》则持建文*说(李晋华在《明史纂修考》中有详细论述)。最后乾隆四年(174o)定稿的《明史》则兼顾诸说,改为:

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或云帝由地道出亡。(明史》卷4《恭愍帝纪》)

由于缺乏可考史料的支撑,《明史》最终体现了钱谦益“信固当传,疑亦可恤”的态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最强王者的动漫旅程仙鹏邪皇娇宠,盗墓皇后不下堂关门,放佞臣异世生存记蚀骨疼爱末世游戏[重生]古代犯罪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