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朱友裕不是朱温在老家留下的孩子。其登场也恰好在朱温与张惠重逢之后的第二年。那么推测朱友裕是张惠与前夫所生,就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第二条.张惠在同州与朱温结婚时,已经是个30左右岁的女人了。依照常理,在那个年代,这个年龄的女子,没有生育过的不多。正常来说,张惠应该是已经结过婚,并且可能已经有了子嗣了。朱友裕初登场的年龄大概在十三四岁左右。那么张惠大约就是十六七岁时候生的朱友裕,这也是符合当时人早婚早育的实际情况的。
第三条。朱友裕是亲儿子的话,最不合理的一点,就是景福元年(892年)发生的一件事。朱友裕讨伐朱瑾,败瑾于石佛山。当时都虞候朱友恭对朱温说,朱友裕是故意放跑的朱瑾。朱温大怒,当即夺了朱友裕的兵权。朱友裕大惊,怕朱温杀他,竟然畏罪潜逃了。朱友恭是什么身份?是朱温的干儿子,原名叫李彦威。干儿子敢向老爹告亲儿子的状,老爹还信了,要处理亲儿子。这事怎么看都不太合理吧?
第四条。朱友裕潜逃之后,是怎么脱险的呢?史载,“赖元贞皇后闻而召之,令束身归汴,力为营救,太祖乃舍之。”也就是说,是张惠极力劝说,朱温才放过了朱友裕。
前面说了,如果按照史书记载,朱友裕是朱温的亲儿子的话,就不可能是张惠所生。那张惠为什么要极力去救一个朱温与别的女人生的孩子呢?何况当时张惠与朱温的亲生儿子朱友贞已经四岁了。试问哪个女人不想自己的亲生儿子接班呢?依照常理推断,张惠为了自己的亲儿子朱友贞考虑,是不是不应该管朱友裕的闲事呢?但她就是管了。
要么张惠是圣母,宅心仁厚。要么,就是我在小说中假设的这种可能:朱友裕是张惠与前夫所生。他只是朱温的养子。却是张惠的亲儿子。
如此一来,前面的种种不合理,比如李彦威竟敢讲朱友裕的谗言,比如朱温竟然想杀了长子朱友裕,比如史书竟然不记载朱友裕的生母,朱友裕恰好在朱温遇到张惠之后从军等等,就都变得合情合理了。
当然了,历史不是小说,历史只讲证据,不讲合不合理。《晚唐逆流》是一本小说,为了小说故事的合理性,我选择将朱友裕写成朱温的养子。因为怕误导读者,所以特意又写了这么一篇东西,以正视听。至于朱友裕历史上到底是不是朱温的亲儿子,除非能挖出这俩人的尸骨做一次亲子鉴定,否则怕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永远也不会有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