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一开始,季阳说了一句耳熟能详的格言,等赵煦和向太后有所悟有所迷惑的时候,才接着道:“上至士大夫,下至农商卒,皆为一个利字在生存。青苗法看似于国有利,实则破坏了许多人的利益,如何能成功?”
“究竟是国重要,还是一己之利重要,他们应该明白!”赵煦说道。
“你若是这样想,那就大错特错了,试问没有士大夫和农商卒,哪来的国家。想要国家繁荣昌盛,就要让他们都得利才行,而非与他们抢利。”季阳说道。
“此话怎讲?”赵煦一时间难以接受这个概念。
向太后却听懂了季阳的意思,微微一笑道:“皇上,本宫倒是觉得季先生此言有理,想要大宋国富明强,就得让天下人都富强起来才行。而青苗法严重损害了豪绅贵族的利益,他们自然反抗,他们一反抗起来,连带百姓都跟着遭罪,到头来谁也捞不着好。”
她说话的时候看着季阳,似乎在问他,我说的对不对。另外还有一层意思,向太后都怀疑季阳是不是站在她这边,整了这么多,最终还要维护士大夫的利益。
当然,这是向太后喜闻乐见的事情,所以她想季阳给个回应。
季阳呵呵一笑道:“确实如此,所以青苗法看似好,实则坏。”
赵煦见两人口气一般,都怀疑季阳是不是站在向太后那边,他忍着不悦道:“说到底还是那些豪绅贵族,为了一己之私阻挠变法,应当整治他们。”
季阳心中颇为无奈,赵煦毕竟太年轻了,又积怨已久,他并非听不懂季阳的话,而是不愿意懂。面对这种情况,季阳只能耐心地道:“查抄连本都治不了,更别说根,我认为还是改变政策比较好。若是大宋可以支持一年时间,我有办法解决百姓温饱问题。”
“什么办法?”赵煦问道。
“这个么…”季阳瞥了一眼向太后。
赵煦明白他的意思,想来季阳将要说一个秘密,不想给别人听见。
向太后很不满,说道:“怎么,莫非本宫都听不得吗?”
季阳不说话,赵煦说道:“想来太后应该有些劳累了,朕派人送您回宫歇息。”
向太后瞬间绷起脸,瞪了季阳一眼道:“不必,本宫自己会走。”
不等季阳和赵煦说话,向太后拂袖而去。
其实她心里很好奇,季阳有什么办法解决粮食问题,在古代农耕社会,粮食就是最大的问题。如果季阳真的可以在一年内解决粮食问题,那么大宋就有救了。
等向太后离开,赵煦迫不及待地问道:“季先生,究竟是什么办法?”
季阳微微一笑道:“我有一种办法可以让水稻亩产达到一千八百斤,皇上以为如何。”
“不可能!”赵煦激动道,宋朝水稻亩产最多才四百五十来斤,怎么可能翻四倍。他不知季阳哪来的自信,若当真亩产达到九百公斤,相当于大宋的稻田凭空增加了四倍多,那是什么概念!
“你当真能让水稻亩产一千八百斤?”看到季阳一脸自信,赵煦荒唐的同时不禁期盼。
“能。”季阳很肯定地道。
赵煦怔怔地看了他好一会,心中不知作何感想,莫非此人是上天派来助我?若水稻亩产一千八百斤,大宋还变什么法,粮食都多得吃不了。
在农耕时代,拥有吃不完的粮食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国富民强!只要有粮食,就不用豪绅贵族搞什么土地兼并了,你兼并再多土地也没用,粮食多得不值钱了。
古代又不是现代,土地多了可以搞房地产,搞工业开发。
一旦粮食亩产一千八百斤,大宋整个就稳定了,百姓jūn_duì的口粮都解决。大宋稳定了,就可以增强兵力攻打西夏和辽国,赵煦的理想便可以实现。
可以想象,赵煦听到季阳肯定的回答,心里有多么激动。
但他又很怕,怕季阳所说不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