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十八年,何耕在类试对策中“极论蜀士徇道守节”,与秦桧求和政策相背,秦桧党羽遂奏请:“四川类省试合格不赴殿试人,第一等并赐进士出身,余人同出身。”从此,类试合格人常参加殿试。如皇帝“不亲策,则类试第一人恩数如旧,第二、第三人皆附第一甲,九名以上附第二甲”,遂成惯例。
说办就办,理宗皇帝当即命侍从叫来店家,拿来文房四宝,快速地就修书一封,信封上写着王沂孙大人亲启几个大字。
李响看到这个名字,便觉得有点眼熟,略一思索,便想起来,此人是南宋著名的词人,与周密、张炎、蒋捷并称“宋末词坛四大家“。同时此人也是一位教育家,曾任庆元路的学正。只是历史上并没有记载他的详细经历,没想到在这时候却是国子监的官员和老师。
很快就要到八月了,到时候整个朝廷政治生活的重心,就将转向三年一度的秋闱,这是朝廷新鲜血液的注入,所以朝廷上下都会非常重视。
秋闱按例在八月初七举行,今年也不例外。朝廷已经公布了各路的主副考名单,至于天子脚下的临安府乡试,按惯例是要在考前七天才揭晓的。
主考可是个炙手可热的好差使,有道是一朝主考。终生受益,这话绝对不虚。想想吧,一录取就是两三百人,都的管你叫“恩师”一下多了这么多举人学生,指定要有一批出息了的,不用当上什么宰相,就是一般七品官,也是一笔宝贵的人脉。
每到乡试之年,走后门、拉关系屡见不鲜!乡试的竞争又相当激烈,比如这次临安府共有考生三千多人,仅从中录取一百五十人。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考生及其家族都使出浑身解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务必要占得先机,榜上提名!
和后世高考也差不多,临安的秋闱要比其他地方的宽松一些,因此参加临安秋闱对士子来说是极大的捷径。
而拜名师有什么用呢?除了教给你考试的知识和技巧外,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走后门了。至于怎么走,李响可是不知道,但理宗皇帝和李康都很清楚。
所以李康本来是想拒绝的,他并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因为名师的原因考中,一切靠自己的本事最好。
理宗皇帝写好了介绍信,便把它推到李康面前,笑道:“李大人,可持老夫写的亲笔信去找王沂孙大人,见了信中的内容,他自会安排的。”
乡试中了之后,年后就是进士大科,考试的内容主要是《诗经》、《礼记》、《孝经》、《春秋》、《周易》、《论语》和《孟子》等经书的经义,当然,即使是李响身体有超级3d打印机,可以随时调出资料,但死记硬背从来考不出一甲状元。
写诗、赋的话,李响也根本写不来,同样只有利用超级3d打印机里面的资料,借用一下后世的名篇了。
时务策论这一关倒是相对好办一些,李响可是很清楚南宋末年历史发展,还有超级3d打印机帮忙,写一篇好策论问题不大,至于墨意和帖,都只有依靠超级外挂了。
不过,拜了名师的话,想必可以得到一些指点,通过乡试问题不大,但年后的进士考试,却不是那么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