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是医术高明,也无关国家大事。在张苍的眼里,不是国家大事,就不应该劳动皇帝本人。
不过,身为丞相,他跟皇帝同样重视祭祀和战争。之前钱汝君提供棉甲的制作方案,让前方的将士能有保暖又具有防御,并且轻便的战甲能穿,张苍是记在心里。要不然,他恐怕连知会内史府都懒得知会。
这次钱汝君的事,他大可以不跟皇帝呈报他在背后曾经做的事。然而他思考的结果,还是对皇帝坦诚了。
他知道,对皇帝少瞒一些事情,可以得到更多的信任。钱汝君的事情,皇帝迟早会知道的,与其事后被秋后算帐,不如早点说,皇帝虽然会在心里怪他。但对他将更加信任。这绝对是一个够本的生意。
“皇上,钱卿家这算是逃差,按理是可以将其捕回,让黄门去把她追回来,略加惩戒,要不然皇室的威严将不存。”邓通说道。
虽然皇帝不见得会接纳邓通的话,但对邓通的话都会好言解释,所以邓通向来都很敢跟皇帝对话。不过,他做为一个宦官,倒是安放守己,虽然也有一般宦官贪财的毛病。但对皇帝的侍候,倒是真的实意。
他很清楚,对他而言,没有比皇帝更好的主子。可加明白,皇帝欣赏他的男色,虽然没有做过什么,但对他的爱护是真心实意的。
有时候邓通都会怀疑,他和慎夫人,皇帝更喜欢哪一个。至于皇帝其他的女人,他根本没放在眼里。因为他很清楚皇帝的爱好。
聪明的邓通聪明的没有去追究,对他来说,皇帝的爱,是他安身立命的保证,也使他活在皇宫里如鱼得水,不用小心冀冀。
“不可……”皇帝思索永久,才出口道。
“那派人将其传唤回来如何?如果她不肯回来,我们就动用武力将其带回。”邓通捉摸着皇帝的心思说道。他只要把皇帝最阴暗的心思说出。如果不能做,皇帝自然会将其否决掉。
“过年时,召见完诸臣贵族之后,御驾就移往上林苑吧!去上林苑途中,我们绕道到钱汝君家里看看,也算是与民同乐了。”皇帝食指一直在桌案上轻轻点击着,良久才说出这一番话。
“是……奴才就命人安排下去。”皇帝要移驾上林苑,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上林苑内诸般设施都要加以清洁。安全警备都要重新安排。皇帝刘恒也知道下人的苦处,平常也不会做这么突然的决定。
“邓爱卿,辛苦你了。”
“皇上,奴才不辛苦,一切都是奴才应该的。”邓通连忙单脚跪下说道。
皇帝刘恒亲柔的将邓通拉起,对邓通说道:“邓爱卿去忙吧!朕也要在过年前把积压的案卷看完。现在用纸写的那一部分人,他们的废话倒是变多了。累得我要多花点时间看。不过,交待祥尽一点也好。朕也才能厘清始末。”
邓通站直之后,又低头对皇上说:“皇上您辛苦了。”
“好了,你去吧!忙不过来就找些人帮你。不要把你累着了。”
“奴才知道。奴才感谢皇上的关心。”说完,邓通面向皇帝,向后退出宣室殿,这才走了出去。
看着邓通退出去,皇帝刘恒在宣室殿站立良久,才轻轻一叹。
做皇帝以来,他没有一天不忧愁,日以继夜的努力,让他在营养充足的情况之下,早生华须,最近在生菜沙拉的帮助之下,好不容易才白须转黑。
当皇帝虽然类,但掌握别人的生杀大权,对别人的生命可以一言决,对他还是很过瘾的事情。
如果可以活久一点,皇帝刘恒心想,没有一个皇帝可以拒绝。
他虽然是天子,但他从以往天子的经验中可以得之,上天并不会一直由他来管理天下,每个一段时间,上天就会收回成命,换一个人来做这个天子。
而这个人,就是太子。
太子逐渐长大,皇帝心中也有一些压力。又怕他不学好,因此帮他开设了思贤苑,让他召揽年轻的俊才,引以为己用。
然而,他也担心,太子长大成年之后,会不甘心屈居人下。
皇帝与太子的关系,永远是无解的难题。
幸好,他的儿子够多,让太子多少有点警惕。
太子成年之后,或许他可以御驾亲征,在大汉,一个武功卓越的天子,永远是无可取代的。
第二四二章 回樗县
钱汝君觉得出了长安城就像出了牢宠,而她就是一个出牢宠的小鸟,她忍不住唱起歌来……唱得还是一首儿歌:“太阳高高,晴天……”。
没办法,钱汝君一直没有悠闲的时间去听歌,顶多能在路边听到几首耳熟能详的歌,但那些歌虽然好听,她却不会唱,只好唱些音乐课本出现过的儿歌。
对于歌痴钱汝君来说,简单动听的歌,还是她的最爱,毕竟,儿歌有许多也曾经是以前的流行歌。例如兰花草,就曾经是抗战时期的流行歌。可惜,此时唱兰花草有点不应景。
钱汝君只好唱由西洋经典名典改编的太阳歌。反正,唱完一首还能换一首。
胡茬、淳于缇萦有幸能跟钱汝君同车,至于王鑫、顾俊、萧阳、顾大娘等人,就坐在租来的马车里,享受震动的极乐,反正钱汝君是受不了。要不是她每次都要赶时间,才不肯坐那种车。
钱汝君想,要是这时有马路,或者是轨道推车,或许交通路况会好一些。
马路现在要盖,有一定难度,不过,规道推车,这种曾经运煤矿、运金矿、运木材,甚至运甘蔗这种穿行在广大山林的车,似乎是革新交通的好方法。毕竟,这种车要的是铁轮子,而不是轮胎。
钱汝君默默记下这个想法,她从来没有放弃建设一座新城的想法。
不过她思前想后,要建城需要很多人的帮助,在这之前,她似乎更需要培养出人手。
而想要培养出人手,最方便的,就是教禸学生。反正她不会做到在全大汉开学堂,自然也就不会照成知识过剩的问题。
开一间学堂,跟开一万间学堂,能收到的学生自然不同。这间学堂的学生,会比一万间学堂的学生认真许多。
原因无他,机会难得而已。
钱汝君这段时间研究过,这时代,除了大汉儒家学者会有教无类的收一些学生外,其他各家学者,对学问都采取闭门锁国政策,门槛设得很高。
大汉的确很多聪明人,可惜,在这种方式下,许多聪明人被错过了,只能默默地出生老死,或者被生活压力折磨得根本没有辧法发挥他的聪明才智。
虽然聪明得人,行行能出状元。但每一个人能发挥才华的地方不一样,在大汉,人们不见得能寻找到才华发挥的空间。
就算能找到,他的才华也不见得受赏识。
钱汝君发现,工匠的待遇,明显没有文人高,而这些什么都不会的文人,能享有社会的尊重,使得有工匠才华的文人,往往放弃工匠事业,或者把他当副业。
钱汝君要做得事,就是必须把这些人找到,然后用比较廉价的方法,把这些人掌握在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