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设置:
关灯 护眼
笔趣阁 > 棺山夜行 > 关于瓮棺葬

关于瓮棺葬

第五类:尖底瓶的上半段与直筒罐(缸)合成。内盛小孩尸体后横埋在住屋附近。此葬具曾发现于洛阳王湾仰韶文化遗址中。

河北迁安发现战国时期“瓮棺葬”的“一釜两瓮”的形式。

2005年,河北省考古人员在河间市发现汉代和唐代的墓葬群,其中包括西汉时期瓮棺葬7座,瓦棺葬3座,在瓮棺上还发现了可能是希望死者灵魂复生而打凿的小孔。为配合河北沧州到保定的高速公路建设,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牵头对沿线进行考古调查,在河间市区西北约7公里小张庄村南,发现一个汉代和唐代的墓葬群,通过发掘,共找到墓葬13座,分为南北两区,其中有西汉时期的瓮棺葬7座、瓦棺葬3座,唐代的砖室墓3座。瓮棺和瓦棺葬主要在北区发现,南区仅发现唐代砖室墓两座。勘探表明,北区的南部和西部还可能有大面积墓葬存在。瓮棺葬和瓦棺葬都是汉代埋葬未成年儿童的方式,这么多瓮棺葬和瓦棺葬的发现,证明当时这一带儿童死亡率较高。

2014年8月31日,河北省文物部门日前在位于任丘市青塔乡后赵各庄村村北的西汉高郭侯国国都遗址进行第二次考古发掘时,在墙体倒坍夯土中发现了战国时期的瓮棺葬以及尚待确认年代的一条南北向古道路。

尉迟寺遗址

尉迟寺遗址考古——首次发现儿童瓮棺葬

称为“中国原始第一村”的尉迟寺遗址,是5000年前原始人生息的地方。在考古发现的40个墓葬中,儿童瓮棺葬就占了32穴。

2003年11月21日讯11月18日,考古工作者在蒙城县尉迟寺史前遗址大汶口文化层发现一座最早期的儿童瓮棺葬。据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王吉怀研究员介绍,这是第十三次发掘以来,在尉迟寺史前遗址发现的首座最早期的儿童瓮棺葬。

这座儿童瓮棺葬在探方的西北部被发现,从已经暴露的墓葬和地层看,它埋设在大汶口红烧土房址的上面,直接打破了红烧土居住面和最早的建筑面。专家介绍,这个墓葬在房子的建筑之上,它是埋葬最早的一批墓葬,也是整个尉迟寺史前遗址中最早期的墓葬之一。

王吉怀研究员说:“从地层看,它打破了房子的建筑层,同时,出土的器物也带有明显的早期特征,有文化特征比较明显的凿形足,由于房子比墓葬早,在房子里出土的这种足是鸭嘴形的,它不仅扁,而且两头还要宽一些。而在这个早期墓葬中出土的就是凿形了,它像凿子一样,这就是说墓葬晚于房子。”

专家还对埋葬的用具进行了分析,专家认为,这是一个并不完整的大口尊,墓葬的底下用其他的陶器作下半部的葬具,把孩子装进去以后,上边又盖一件东西,属于两类器物组合成的葬具。这种葬具规格虽不高,但也不属于贫穷家庭的孩子,很可能是一个一般家庭孩子的墓葬。

山东

山东广饶县看守所在建猪圈挖地基时发现了一组陶器,在保护现场的同时向东营市历史博物馆报告这一情况,博物馆王建国副馆长立即带领考古部的二名同志前往调查。经清理发掘这是一处西汉时期的瓮棺墓葬,距地面13米,墓底经过夯实。瓮棺葬呈东西走向,全长067米,由三件汉代陶器物组成:一件夹砂红陶圜底罐与两件灰陶盆扣接组合而成,由于时间久远罐内婴儿尸体已被腐烂。经专家鉴定这是一个不足周岁婴儿的瓮棺葬。

河南

河南鲁山县邱公城仰韶文化遗址中曾发现五座成人瓮棺葬。器盖呈半球形,口沿外壁安有五个倒勾状的“泥钮”,上下对称,可能是将死者骨骼装入后,上面扣上盖子,外面再用绳索勾住“泥钮”捆缚在一起。简报中说:这五座瓮棺葬“出土时集中地堆葬在一起,……其中墓10的死者臼齿磨耗甚烈,似为老年人的骨骼”。

在河南省博物馆曾陈列过几件高大的瓶状陶器,尖底,口沿的外壁一般都有一圈倒钩状的“泥钮”,有的呈束根状,有些器物的底部还穿有一个小孔,其口部的接合处,都附有突出的“泥钮”,甚至有的口沿还制成明显的“子母口”状,这些很别致的器物,可能特制的一种葬具。

四川

四川省三台县首次发现瓮棺葬

10月28日电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日前发现一处类似瓮棺葬的清代墓葬——王母李氏墓。

据国家文物局网站消息,该墓位于三台西路乐安镇福利村。北靠五差梁,东西两侧为绵延约1公里的长梁子。上世纪末修建三(台)中(江)公路时导致该墓葬完全破坏,现仅存石质葬具及墓碑。空心石质葬具由上下两部分组成,棺体直口平唇鼓腹呈椭圆,通高098米,内深077,腹径1米,底径062米。口部分内外两层,外凹内凸,外径085,内径067,内外壁有凿线纹饰。棺盖为青沙石质,分内外两层,外凸内凹,外径081米,内径068米,盖厚018米;内层横书“壬山丙向”并直书阴刻墓志,墓志已漫漶不清,依稀可辩“清故显”三字。据其后人介绍,该葬具内原置瓦罐,罐内为先葬于外省后迁入川内的王氏残骸。王氏后人已将该墓迁至70米外山坡上,并复立墓碑,棺盖镶嵌于冢正面,碑为长方体桃首碑,通高12、宽07、厚023米。碑体正面书刻:王母李老太君之墓,清道光十五年;背面直书阴刻子孙名讳。

据资料记载,瓮棺葬多见于汉代,常用来埋葬幼儿和少年,且多为陶制,但此次发现的墓葬却为清代成人墓葬,材质也有差异,且保存较完整。该处墓葬的发现为研究该区域内清中期的社会发展及丧葬习俗提供了新的材料。

成人二次瓮棺葬

成人二次瓮棺葬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流行于仰韶文化中期河南西部的特定区域内,具体而言,即今伏牛山以北、龙门山-黄河以南、嵩山以西、熊耳山以东,因其地域内主要河流名,亦可称为“伊洛河流域”。有学者以成人二次瓮棺葬为代表特征,将该区域内的仰韶中期文化称之为“阎村类型”,而后又有学者从葬俗、陶器、彩陶纹样三方面详加论述,分析了这种葬俗的特殊性。本文则希望能以黄河中游的关中地区以及其下游的豫西晋南地区的考古发现为基础,追溯一下豫西地区成人二次瓮棺葬的起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萝卜其实很好吃狐狸爸爸的烦恼这个世界对我充满恶意生于忧患质子将军,断袖吧!宋隐在末世[综英美]反派家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