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四章将计就计(中
当然,只是打残而已,想要彻底消灭克烈部可就没那么容易了,而且耗时费力,也并不划算。萧塔不烟对大漠部族的生存状态十分了解,深知这些流动性极强的家伙虽然骁勇好战,但他们的战斗力倒并不是最令人头痛的,草原轻骑对粮道和小部队的袭扰才最令人无奈,除非实力上占据压倒性的优势(如果是胡人政权,或是像汉唐那种在一定程度上实行地方自治的汉人政权,只需二三十万精兵即可,有名将的话要求还可以放低一点,但现在的辽国却并没有那么强的军事实力。如果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制汉人政权,就算像朱棣那样带着五十万大军推过去,也照样无法将其并入中华的版图,而只会是一次次验证“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句话,否则很难牢固控制草原地区,毕竟即使昔日大辽极盛时期号称有百万大军,对于大漠却还都一直采取的是间接统治方式。
虽然草原人的机动灵活(或者说欺软怕硬也行,因为只要敌人强大,他们立刻就望风而逃,不过这倒是与兵法暗合使得辽军纵然三路夹击,也还是让王罕将克烈部的大部分丁口牲畜安然带走,而随着寒冬的来临,辽军更是不得不被迫撤军,可是他们临走前放的那一把火,却烧掉了克烈人心中的希望。
这年冬天虽然出人意料地不太寒冷,可是因为饥饿而死的牲畜却比往年冻死的还多。在草原上,牲畜的数量基本上就决定了一个部落的实力,就好像汉地的田亩一样。一个冬天就损失了一大半的牲畜,克烈部的实力自然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不说别的,光是饿死以及外逃的牧民,就已经令克烈部元气大伤了。而那些本来臣服于克烈部的中小部落见状也纷纷离散,这令克烈部更是雪上加霜,虽然并不死心的王罕卧薪尝胆,但要恢复克烈部当初的光景,没有十年八年是做不到的。这样一来,辽军虽然没能征服漠南,但重创了克烈部这个钉子,已经足以威慑大漠诸蕃,纵然南下归附的部落仍然不多,但至少辽国以后十年之内总算是不必再分出重兵防守北面了。
尽管辽军并非出师无功,但克烈部困窘如此,居然也不肯向大辽屈服,萧塔不烟的心中还是不免闪过一丝不安,而尤其令她失望的,是乃蛮人竟然会那样不争气,面对实力大损的克烈部,他们依然是败多胜少,以致于克烈部相当一部分的损失最后都转嫁到了他们的头上。以萧塔不烟的睿智,不可能看不出克烈部终究还会有重新崛起的那一天,那时自己恐怕已经不在人世(耶律大石的死对萧塔不烟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如今她的身体状况已经大不如前,何况在这个年代,人均寿命本就不长,能活到六十岁就算是高寿了了,夷列他将来能够应付得来吗?
至于继续出兵打击克烈残部这一念头,萧塔不烟也不是没想过,但耗费实在太大,恐怕好几年内大辽都没那个余力了。而且克烈部如今已经穷困不堪,就算打得他们再惨也是得不偿失,只要他们死不臣服,辽军即使再北伐几次,也不过只是浪费钱粮而已。而如果只是想要北境安全的话,这一次的打击已经足够了,至于十年以后的事,大辽国库的储备还没丰裕到能够倒贴钱去考虑这么长远之事的程度
而且比起北边,萧塔不烟很明显对大辽的西面更为关注,她很清楚,能够挑唆这些年来一直蛰伏的西夏人出兵向实力比他们强得多的大辽挑战,普天之下也只有她那个年轻的女婿了(因为在这个时空,金夏两国的关系早已破裂,只有在大宋作出某些承诺的前提下,任得敬才敢对实力远比西夏强大的辽国动手,而大宋的君臣在外交上一直都普遍弱智,也只有赵?这个另类除外,所以只可能是他的诡计,何况他对任得敬也有足够的影响力,实施起来要比其他人更容易。)。萧塔不烟当年第一次见面时就对赵?这个女婿相当满意,而现在他不费一兵一卒就令无数大辽勇士命丧黄泉,则更令萧塔不烟赞赏有加,但身为长辈的她可不会轻易认输,“小子,你还很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