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设置:
关灯 护眼
笔趣阁 > 时光之心 > 第八十九章 立体(上)

第八十九章 立体(上)

“好,就这样定型,我在工坊里留下了图纸,刚才大家也都看我做了一遍了,这就去开工吧。”叶韬对于自己的成果很满意,立刻就下达了批量制造的命令。在白石城里,用于制造扭力弹簧的材料似乎不是什么问题,白石城居然存放着大约两百捆牛筋。足够制造两百台以上的弩车了。

经过询问才知道。其实东平各个城市储备牛筋是约定俗成的规矩。因为牛筋是困扎犯人的、长途运输地时候固定车上的装载的最好的东西,比起绳索可靠得多。不少城市里,凡是宰杀牛只,必须有官府的人监督,然后将可以使用的肌腱收存,但是关于后续使用,则没有明确规定。而延续下来,则变成了牛筋越存越多的局面。商贸发达的城市。尚可以将牛筋出售给商家投入使用。而对于白石城这样地小城来说,积攒这些东西只是惯例而已。

但到了此刻。这原本大家嫌弃占地方地东西,却成了宝贝。

一直到晚上,西凌围城的jūn_duì都没有再能再发起攻势。从中午一直到晚上,除了被抽调去工坊工作地士兵,血麒军全体终于在最近紧密得近乎仓皇的战斗之余,有了颇为充足的一次休息。而即使在这种时候,他们表现出来的素养,也让于亢等熟习军务的军官们赞叹不已。血麒军在不到一个时辰里,就将分别部署在四面城墙的重步兵在留出了相当数量预备队之后配属到了四面城墙,并向负责该方面的军官报道,接受指挥。与此同时,大队人马的住宿、饮食、营地警戒轮值、通向战斗地点的道路清理和巡逻、营地消防和以防万一的撤出通道、乃至于在万不得已城破之时准备带着重要人员强行突围的物资、人员和路线的准备都已经全部完成。当重器械的两个旗队,重步兵六个旗队,弓手四个旗队准时将各自的准备情况汇总到邱浩辉那里,随后由邱浩辉向于亢和潘祥民报道并请求进一步的指示的时候,于亢和潘祥民都惊呆了。于亢和潘祥民跟着邱浩辉一起去了血麒军的临时营地,整个营地一片静悄悄的,绝大部分士兵们或者睡觉,或者是分坐在一个个院子里,在空地上打开行军棋的棋盘在那里对战。

“为了士兵们能好好休息,血麒军的规定是在休息时间,除非是遇到紧急军情,或者是上级军官命令,不然遇到长官巡查营地不用行礼。不然,一次次跳起来,大家也没办法彻底放松了。”邱浩辉解释道,随即指着每隔一段距离就安排了的穿着轻甲的士兵,补充道:“执勤的军士,是每个时辰换一岗。虽然烦琐了一些,但时间太长了,光是站着,也就没有警戒的效果了……”

于亢是无比惊讶。一般的东平jūn_duì,哪怕是禁军,哪里有那么多细致入微的规矩呢。而这些规矩,又都是准确妥帖的。实际上,这些都是血麒军从建立到现在,在不知道多少次的不同规模的演练中逐渐总结完善的。血麒军里,几乎人人都有袭营或者被袭营的经历,每个人都站过岗,在演练中被对方尖兵放倒过的哨兵也不在少数,哪怕是在庭院里游玩休憩的士兵们,他们的铠甲和武器也必然放在即刻可以拿到的地方,有些旗队甚至在营房里都保持另外半个岗,随时有人醒着,注意周围的情况,只是这样的过分警戒并不被大家推崇。

血麒军从站在战场这个残酷的舞台到现在,总计歼敌两万余,距离三万也不远了,但一共才丢了不到一千人。这一千人里还有一半以上是受伤,回复之后还能继续战斗。血麒军的将士们是有理由自豪,有理由藐视敌人的。真正的战场上虽然残酷,虽然真的会死人,但无论是单兵素养,素质,装备,一直到整体的配合,jūn_duì的管理和指挥体系来说,血麒军何止是领先这个时代一个档次。在绝大部分人看来,和西凌大军的战斗,比起他们内部的各种演练来说,实在是太不上档次了。

“军士们下的怎么都是行军棋?”潘祥民奇怪地问。

“我们这支jūn_duì的组建就是因为行军棋,”邱浩辉笑着解释了两军查阅府的组成和军中各级军官的来历,随后说:“两军查阅府下,没有不会下行军棋的,按照弈战楼的会员排名,战绩积分前一百的有四十四人在军中。我们也鼓励大家多下棋,多动脑子。虽然打仗的时候,大方向的指挥靠的是少数几个人,但只要发生战斗,哪怕是两个,三个人,团队间也可以形成战术、形成配合。在军官没办法顾上的混战中,会动脑子的士兵们远比只会死卖力气的士兵有用。”

于亢点了点头,粗粗看了看血麒军的营地,听邱浩辉讲解了一些,就让他觉得获益匪浅。而他也开始明白,为什么血麒军的战斗力如此惊人,这绝不仅仅因为他们的装备豪华的缘故。这支jūn_duì,几乎从诞生的那一刻起,那不断丰富完善的规则就决定了这支jūn_duì必然是要获得胜利的。

“邱将军,能不能请你派一部分军官,来将城里的散兵管辖起来。鄙人虽然多年行伍,但没有这个威望慑服不归我统属的那些人。但现在,但以贵军的军容军纪,以贵军的如此严格的管理,大家看在眼里,应该能听你们的。而且,贵军中那么多世家子弟,地位和说服力,比起我们这样的人,实在是强出不少……”潘祥民看了看于亢,建议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异世武巅深宫情鸾劫第六神座铁骨弑仙隋兵霸途南宋一统言犹在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