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几句对话,这两位已经交换了意见,并达成一致。
大义公主并不想再嫁,她就想养个嗣子,让对方悉心侍奉自己,为自己养老送终。但朝廷呢,不要那么快优抚这个嗣子,最好让对方一直是白身,哪怕有官职在身,也是清闲之职,没有实权。等她临到老了,快要不行了,再上本给朝廷。朝廷看在她为国奉献的份上,方封她的嗣子一个爵位。这样一来,既显得她识大体,美名更上一层楼,也能让她的晚年更加安逸。
若是早早就有爵位傍身,过继来的儿子未必孝顺。到底是男权社会,她的身份又尴尬,对方想要整治她,有的是办法。难她在外头已经不能大展拳脚了,在自家还要看别人的脸色不成?还不如拿个好处吊在前头,引着驴一直往前走。
至于自己还能活多久……这个问题,大义公主显然是不做考虑的。哪怕她再活三四十年,她也是临终时候上本的,嗣子的寿数能不能熬过自己,又是否甘心,不再大义公主的顾虑范围内。一个不行,她可以过继两个;儿子不行,她可以找孙子。别怪她自私,好处,她当然会给,但不想要不付出代价就拿好处,这怎么行?
这个问题上谈妥之后,秦琬便试探性地问,既然要过继儿子,您喜欢什么类型的?不妨说说您见过的晚辈们,咱们也好参详参详。
大义公主听见秦琬这样说,才知对方的目的不仅限于此。
过继儿子的话,只要人品不坏,不是恶棍无赖即可,反正有爵位在前头诱惑,装也要装出个人样来,何需问详细脾性呢?要问,也该问你想不想过继杨家人,而不会提到她见过的晚辈们——她十余岁就和亲到了突厥,见到的晚辈,自然都是突厥人啊!
一想到这里,大义公主的心中就是一突,不敢往深里想,捡了一些诸王子,以及各部落首领之子幼年的趣事说,秦琬听得很认真,时不时问上几个问题。大义公主见秦琬对突厥官制颇为了解,知晓对方有备而来,更不敢疏忽。
当然了,她之所以这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强压着心酸也要回答,除了对大夏的敬畏外,也与秦琬先前和善的态度,不排斥她掌控子孙,捏着他们前程的做法有关——人家应了你的所求,你自当投桃报李。再说了,对方的脾性……与自己怕是一路人。这一点比前一点,又要难得许多。
大义公主冷眼看着,秦琬有这等本事,与夫婿相处得不好,也在情理之中。家庭到底不同于旁的地方,夫妻两个总要有一个人让的,男人习惯了高高在上,很难转变态度,伏低做小,做妻子的一旦不肯退让,势必产生隔阂。
女人么,“情”字上得不到满足,家庭不够温馨和睦,转而投奔权势的比比皆是。名门贵女,尤其是皇室女子生长在这种环境下,天生就爱弄权也不在少数,淮南翁主还帮父亲结交群臣,刺探机密呢!放到突厥,这等事情就更加寻常,大义公主实在见得太多,已经见怪不怪了。
比起胡人真刀真枪地干一场,大夏争储的水更浑,稍有不慎,卷入其中,指不定就是粉身碎骨的下场。大义公主不愿落得那种结局,想到秦恪有辞让太子的好名声,无论谁登基都很难动他,哪怕做了滴水不漏的局,堂堂正正地对付秦恪,仍旧会被非议。但凡想要留个好名声的皇帝,都不可能这样做。若秦恪登基,那就更好了,立嫡立长,名分正得不能再正,谁都不能说一句不是。再有便是,瞧着陈留郡主话里话外透出的意思,与皇长子的关系,也是极好的。
理清利害关系后,大义公主也就打定了主意,往秦恪这一系略靠一靠。
安身立命,也得找个稳点的靠山不是?不在这时候卖好,日后想要叙情分,怕也没什么机会了。
大义公主这样配合,秦琬也不会刻意地,反复揭人家的伤疤,她善于捕捉细微之处的蛛丝马迹,言谈之间,脑子已经飞速整理获得的诸多讯息。待到告辞后,立刻进宫,于车上再梳理了一遍方才听到的内容后,便去觐见圣人,第一句话便是:“皇祖父,海陵觉得,西突厥王庭的变故,怕是思摩授意的。”圣人一听,不无惊奇:“大义与你说了什么?”“大义公主对海陵说了些都罗可汗诸子的轶事,海陵本应回去后,立刻录下来,呈给您看。”秦琬急急道,“但我听大义公主说,思摩拈花惹,又不肯负责,常惹对方父兄前来找茬,却在一顿摔跤,几碗烈酒中泯了恩仇,便觉有些不对劲。细细问他究竟招惹了谁,这才发现,西突厥几大部落的部分力量,已在这等看似轻浮又闹得极大的动静中,被他明目张胆地接触了个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