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清晨是最舒爽的时候,二十多度的气温穿上短袖走在香味弥漫的步行街上绝对是一种享受。唐子翊是无所谓冷热的,修炼到了他这种地步,只要不是岩浆的极炎或是绝对零度的极寒,对他来说都还算不错。但是在我的强烈要求之下,这家伙换下仙风道骨的长袍,穿上了我的美特斯邦威。
我知道一些爱好古风的同学可能不爽,但是没办法啊,我能带他穿着古装去漫展,却不能就这么带他去吃早点吧?
“老板,两碗八块的糁,加鸡蛋,十根油条一笼包子!”
“好嘞,过来端吧,今天你婶子送学生去了,把钱扔抽屉里自己拿饭去!”大叔把两大碗糁随手放在瓦缸旁边,接着去招呼别的顾客了。
到了唐子翊那个年代,糁的做法已经失传了,他别说见过喝过,连听说都没听说过。好在油条包子他们也常吃,他倒没有很在意。
反正也不怕烫,唐子翊端起来就是一大口下了肚:“woc,好香啊。”他连连赞叹:“这味道简直绝了,有辛辣的感觉能起到一个开胃的作用,又不会让胡椒或许刺激味蕾,衬托出了牛肉的香味。里面的麦仁有一定的缓冲,功不可没。至少在用料上我给满分。”
到这里我必须介绍一下,我叫李旭宬,是山东临沂人,糁是我们这里的一种特色小吃。济宁等地也有糁汤,但却是从临沂地区传入外地之后,由于不喜欢黑色的肉粥因此改用白胡椒制成,味道也清淡了许多。
糁在现代汉语中读音为(shen)而实际上这种小吃叫做(sa)“糁”的名字与乾隆皇帝有关。话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经过现在的郯城马头镇时,想品品当地的名吃,当地的官员就把这种味道独特的早餐献了上来,乾隆爷一尝,怎么从来没喝过如此可口的东西,随口问了一句:“这是啥(糁)?”地方官员忙点头:“这是啥(糁),这是啥(糁)。”因此,天子的随口一问就成了它现在的名字—糁。
我这么一说,顿时把唐子翊笑得前仰后合。我用油条吸满糁汤,狠狠地咬了一口,含糊不清地说:“也就是现在知道糁汤的人多了,前两年开糁馆的都在墙上挂着糁的故事。”
唐子翊深以为然,且不说糁汤的来历有意思,单是这个味道就应该得到推广:“可惜了,熬制糁汤需要的时间太长,不符合现在的快餐文化,也许过不了多久会有失传的风险。”
“唉,”我叹了口气道,“有心推广也是无能为力,就说说我在外地上学,别人都带了自己那边的特色小吃,可这糁汤也没法多带啊!”
“况且也没那么多人能适应得了这个味道。”这也是唐子翊那个时代糁汤失传的原因之一:“我说旭宬啊,你要不要也跟着我一起修炼呢?”
我一拍桌子:“md,就等你这句话了。”长生不老谁不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