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完一事还有一事。在刘病已看来,这第二件事绝不亚于以上那件。这次刘病已心烦的是自己的名字,实在配不上皇帝这个身份。于是他就想:要不要改个名呢?
刘病已这个名字,也不知是谁给他起的。很明显,这个名字跟刘病已小时候爱生病的经历有关。或许是为图个吉利,就起了“病已”这个名字。病,就是生病;已,就是停止。病已,就是希望停止生病的意思了…
名字是吉利了,但还不够。名字如衣服,不但讲究合身,还要讲究审美。刘病已这个名字不符合皇帝的身份地位,叫起来也不好听,也无美感。所以必须换!
其次,古人取名,还涉及到一个避讳问题。所谓避讳,就是对尊长的名字,笔下不能乱写,口中不能乱说。否则哼哼…文字狱就这样诞生了!
一般情况下,避讳有以下四种方法:改字、空格、缺笔、改音。刘病已名字中,“病”字使用率那是相当高的。人的一生当中,你可以不谈兴邦治国;但不谈生老病死绝不可能!病字使用率高,就造成不懂避讳的人犯错概率就高。还是改吧,改了对别人好,更是为自己好。就这么办了!
5月,刘病已下诏正式向天下宣布:改名刘询!
5月,刘询下诏:二千石官员勿用‘分破法律,出入人罪’之吏。又下诏毋收今年租赋。
内治刚整完,外攘又来了。自匈奴被汉武帝击退到遥远的漠北后,那些曾经是匈奴卫星国的西域诸国,也纷纷被汉朝拿捏住。如车师国,汉朝在车师驻军,开垦荒地,储存粮食,直接对匈奴构成威胁!匈奴一帮重臣都认为“车师国被汉朝控制,占有天时地利,必会对匈奴造成伤害。所以必须尽快夺回车师国”
虚闾权渠单于于是不断出兵,攻打车师国。去年更派左右奥鞬王、左大将带了重兵前来攻打。为汉朝驻守车师国的将领叫郑吉,手下只有1500兵士。从渠犁紧急调来7千屯田士兵。然而也经不起匈奴这样反反复复的攻打啊!撑了这几年,终于撑不下去了。郑吉只好上书,向中央紧急呼救…
刘询一接到求救信,二话没说,直接找来一个人:赵充国!
班固说:秦汉以来,关东出相,关西出将。原因很简单。关西之地,临近西北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向来以骠悍著称。如匈奴和羌族,你不惹他,他们也常来搞你。大冬天的,他们没地方去,就集体骑马到边境开抢。本来汉人居住大西北,长年被风沙吹来刮去,种出点东西来就不容易,总不能眼睁睁看着你抢?于是久而久之,大西北一带的汉人亦养成好斗风俗。他们长期备战,骑兵练射,翻身跳马,百里穿杨,那是家常便饭!环境造就人,赵充国打小就有英雄主义情结,自学兵法,沉勇有大略,立志成大后要当大将军。
后来,赵充国以良家子身份,被选拔到羽林军当骑兵。那是汉武大帝的时代。渴望当大将军的赵充国,真是碰上了好时代。赵充国能打敢打,威名赫赫。还熟悉西北少数民族情况,所以找他谈这事,绝对靠谱。
刘病已、赵充国就匈奴侵犯车师国之事广泛交流了意见。赵充国意见坚决:打!怎么打?赵充国是这样认为的:匈奴早已衰落,这次他们是倾举国之力来打车师国。那么很好!就像当年的漠北大决战一样,我们也来个车师大决战!从此可一劳永逸的解决匈奴在西域的势力!
然而,就在刘病已和赵充国讨论得很热烈的时候,突然有一个人跑过来要掺和。这也是一个牛人,但不是牛将而是牛相:魏相!
魏相给刘病已上书,发表了他的意见。很长,但总结起来只有一句话:反对大规模出兵!
反对理由如下:1最近匈奴不但不敢来骚扰汉朝边境,还将以前抢去的老百姓一一遣送回国。那可是善举啊。2匈奴争夺车师国,那关我们汉朝什么事?把我们在车师国的驻军召回来也就是了。3汉朝的老百姓,特别是边民,都还很穷,经不起折腾。征战是最烧钱的,烧钱又是老百姓最难受的一件事。把报复匈奴的小快感建立在汉朝广大穷苦老百姓的身上,不值。
老实说,魏相以上那番道理其实是很牵强的。魏相说匈奴最近不敢骚扰汉边,改去骚扰车师国的汉军,那就不是骚扰吗?退一步来说,最近不骚扰汉边,以前骚扰的就不算了吗?还有以后呢?他们就不想来骚扰了吗?这是其一。其二:世上没有不烧钱的战争。有时候在仁者看来,以战止战,是和平事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从这个角度看,赵充国的意见也没什么不对的…
然而我们值得肯定的是:魏相的出发点是好的!
汉朝自文景之治后,我们已好多年没看到长安街头上,汉朝老百姓互相攀比,说谁家的马好的幸福情景了。是谁打破了汉朝人这祥和幸福的日子?当然是汉武帝刘彻!刘彻是汉朝最能烧钱的皇帝了。因他能烧敢花,所以弄得天下民不聊生,盗贼四起造反。然而,刘彻烧钱也算是烧出了丰功伟绩:打怕匈奴、征服四夷、开通西域,这些都是可圈可点的。
但战争的破坏力和伤害度,实在太厉害了。幸好刘彻晚年一悟成佛,下了罪已诏。从此,处于经济崩溃边缘的汉朝,犹如在战场上伤痕累累的赵充国,慢慢恢复着元气和活力…
应该说:在恢复汉朝经济,建立廉政政府的过程中,刘弗陵、刘询的表现是很优秀的。特别是刘询,上台以来,轻徭役,薄岁赋,还经常变着花样的大赦天下。汉朝老百姓也发现:文景之治时的美好日子,好像又回来了。感谢刘弗陵、感谢刘询、感谢霍光、魏相。没他们,就没有汉朝昭宣中兴的美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