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章 民族希望
改革是新旧势力的直接对抗,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帆风顺。
作为纪佑国的得意门生,王元庆不但从纪佑国那里学到了治理国家的能力与手腕,也深知改革的艰巨性,更清楚改革不是一纸空头文件、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支持改革,不是下达几项指示、传达几份文件,而是要给改革实实在在的动力、想方设法的铲除阻挠改革的所有旧势力。
不得不承认,王元庆深受纪佑国的影响。
面对阻挠改革的旧势力,王元庆采取的办法非常简单——“以新换旧”。这个办法不是王元庆独创,“廉政风暴”期间,纪佑国就用同样的办法对付腐败官员。与纪佑国不同的是,王元庆更加积极主动。
到中央党校视察工作之后,王元庆返回了元首府。
虽然在制度本身没有得到改变的情况下,新官员迟早会因为制度本身的缺陷成为既得利益者,成为阻挠改革的因素,但是在短期内,新官员仍然是推动改革的积极因素。王元庆没有能力一下改变共和国的根本制度,也不可能一下改变根本制度,只能一步步的走,也就必须充分利用新官员的积极性。
可以说,这轮改革给王元庆最大的启示不是基层政府的问题,而是共和国本身的问题。
“廉政风暴”才过去多久?短短10年间,当初上任的年轻官员中,绝大部分已经成为制度的牺牲品。军情局的调查报告历历在目,让人触目惊心。此时阻挠改革的,正是当初积极支持改革的官员!问题是官员身上吗?显然不是,真正的问题是共和国的基本制度。如果制度得不到改变,再深入的改革都不可能为共和国建立起一套长治久安的政治体制,也不可能让共和国走上强国之路。
只是王元庆必须向现实低头。
改革不是向所有势力“开战”,而是在各种势力间制造矛盾,利用某股势力打击其他势力,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推动社会发展。即便王元庆已经树立起了极高的威望,得到jūn_duì的全力支持,也不可能在一夜之间让共和国改头换面。
现实情况决定共和国的改革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历史过程。
希望不在王元庆这样的国家领导人身上,而是在共和国的民众、特别是思想开放、积极主动的年轻人身上。
“学生代表都来了吗?”
正在抽空处理文件的焦魃山愣了一下,道:“邀请的都来了,元首府的工作人员在接待他们。”
王元庆长出口气,说道:“回去后,我先换套衣服,你帮我应付一下。”
焦魃山没有多说什么,接待学生代表的事情,早在去年就安排好了,只是元首一直没有时间,也就一拖再拖。元首如此重视大学生,原因并不复杂。要不了多少年,这些大学生就将成为共和国的骨干力量。只有抓住学生,才能抓住共和国的未来。
回到元首府,王元庆换上了一套便装,不再那么严肃。
接待大学生代表的事情,王元庆也考虑了很久。当初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王元庆多少有点感情用事。正是大学生的积极行动,对共和国国内舆论产生了积极作用,使更多的共和国公民接受了战争,也认识到了战争的重要性。大半年忙下来,王元庆几乎把这件事情给忘了。直到开始推行“基层普选”改革,决定提拔年轻官员,王元庆才认识到大学生的重要性,让焦魃山邀请学生代表到元首府作客。
元首来到餐厅,开始还三五成群、唧唧喳喳的大学生立即安静了下来。
“大家好,请随意。”王元庆呵呵一笑,朝焦魃山走了过去,“听说,各位不但是学生代表,还是积极活跃份子。当年,我读大学的时候也是学生代表,也非常积极的参与学校与社会活动。坐吧,大家都请坐,随意一点,别拘束。”